首页 > 言情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3/4)

目录

虽然沈惟敬胆子大,敢忽悠,确有过人之处,但事实证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来,他只是个混混级别。

因为他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原则是不能谈判的,比如国家、主权以及尊严。

沈惟敬头大了,但让人惊讶的是,虽然他已知道了明朝的底线,却似乎不打算就此了结。根据多种史料分析,这位仁兄似乎已把和谈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事业,并一直为此不懈努力。在不久之后,我们还将看到他的身影。

但在宋应昌看来,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他苦苦等待的那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

军阀

宋应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

以往我介绍历史人物,大致都是从家世说起,爷爷、爹之类的一句带过,然后再说主角儿子。但对于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了,因为他爹比他还有名。

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第一名将(首辅申时行语),李成梁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

李成梁,字汝器,号银城,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这位仁兄是个超级传奇人物,四十岁才混出头,还只是个小军官,不到十年,就成为了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压过了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白给的,要知道,人家那是真刀真枪,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主要是蒙古人的),扎扎实实打出来的。

据统计,自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shā • rén,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事实上这位仁兄不但故事多,还是一个影响大明王朝命运的人,关于他的事情,后面再讲。这里要说的,是他的儿子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起来,宋应昌是兵部的副部长,明军的第二把手,总兵都是他的下属。但作为高级领导,他却一定要等李如松,之所以如此丢面子,绝不仅仅因为此人会打仗,实在是迫不得已。

说起来,那真是一肚子苦水。

两百年前,朱元璋用武力统一全国后,为保证今后爆发战争时有兵可用,设置了卫所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常备军。但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训(吃大锅饭,养兵千日,却只能用一小时),实行了军屯,划给军队土地,也就是当兵的平时耕地当农民。战时打仗当炮灰。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省钱,但时间久了,情况就变了,毕竟打仗的时间少,耕田的时间多,久而久之,当兵的就真成了农民。有些地方更不像话,仗着天高皇帝远,军官趁机吞并了军屯的土地,当起了军事地主,把手下的兵当佃农,有的还做起了买卖。

搞成这么个状况,战斗力实在是谈不上了。

这种部队要拉出去,也只能填个沟、挖个洞,而且明朝的军队制度也有问题,部队在地方将领手中,兵权却在兵部手里,每次有麻烦都要临时找将领,再临时安排部队,这才能开打。

真打起来,就热闹了,说起打仗,很多电视剧上都这么演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关键时刻指挥官大喝一声: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冲啊!然后大家一拥而上,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都是胡扯。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平时谁也不认识谁,饭没吃过酒没喝过,啥感情基础都没有,关键时刻,谁肯为你卖命?你喊一句就让我去冲锋?你怎么不冲?

总之,卖命是可以的,冲锋也是可行的,但你得给个理由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明王朝都找不到这个理由,所以明军的战斗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仗也越打越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优秀的将领终于找到了它,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人,就是戚继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