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2)
后记:
有光影和歌声为证,这青春已足够盛大
文/方悄悄
2009年5月20日到22日,我们拍摄了这一部《漫电影》。
20几页统筹表,加上服装表、道具表、参考图样、注意事项,订成厚厚一本小册子。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除了用的是相机,这次拍摄的规模和繁琐程度,赶超一步小型电视剧。
漫长炎热的三天里,方悄悄的习惯性焦虑再次发作,和秦猫猫吵架,把饶雪漫气哭。每个人都在嚷嚷,摄影机到位,服装到位,道具准备,下一个场景,模特注意你们的表情!
精力和体力都支撑到极点。最后一天,我们坐在交道口的破旧胡同口,一次次拍摄康康穿着划破的红色丝袜,在“堂子街”里,歪歪斜斜、跌跌撞撞地走路。
忽然间像触电一样,伤感到要偏过头去擦眼泪。
原以为难熬的时间,过去了就变成浮光掠影。我们才刚刚在凌晨一点的摄影棚里喊了“收工”,即刻疲惫就像水葱沙子里褪去。
就像常媛嫒(康康)在黄昏的堂子街里告别的一幕,明明走得那么艰难,却固执地张开两臂,做出飞翔姿态。
最后可以证明这几天如何度过的证据,就是硬盘里40多G的照片,还有这本书。
不过,其实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书还只是美编大饼电脑上一个奇大无比的文件,每次打开都要冒着死机的危险。
PART1感激车站里尚有月台曾让我们满足到落泪
2006年的南京,我们拍出了一部失败的《左耳》,但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小耳朵。这个叫康璐洁的女孩后来成为了无数读者心目中最美最坚强的米砂,《沙漏》都终结了,她一进校园还是会被喊成“米砂”,被追着签名。
而那一年留给我的记忆是:
南京持续39°C的高温。
被水泥马路烫软的凉鞋底。
一家忘记了名字的整形医院,吧啦临死前,没有吊针也没有氧气瓶。
雪漫同学崩溃地冲到片场中央用最高分贝喊:“不拍了不拍了!”
导演不动声色地说:“大家继续。”
每天去银行查拍摄经费是否到账,拿着银行卡的手微微出汗。
在大众书局的五楼,看见来应选的刘成毅,心里一定:许弋找到了。
我想很多事情都在慢慢被人忘记,就在昨天,我把当时的记账本塞进了碎纸机。
从宾馆到书店打车费17块,房费每天120块,午餐费……我们用最微不足道的金钱,完成了图书界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
每次拍片子总有人吵架,拍《小妖》的时候,舒舒在凌晨四点的宾馆房间把第五次做的场记单扔了一地。
可是,拍完的那天,我们又都睡不着觉了。
隔着宾馆厚厚的窗帘,天一点一点亮起来,我、舒舒和茉莉,我们三个人一声不响地躺在床上,想着时间像水从我们身上冲刷而过,想着将会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未知的命运。
后来,我们都哭了。
PART2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2006年我们在南京举行了《沙漏》的海选,选出了我们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书模,康康和乐乐。
如果没有乐乐和康康,《沙漏》会是什么样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