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重建(3/4)
在两千年的宇宙战争中,仍然有很多星系没有被摧毁,而且这些星系都是没有类地行星的星系。
换句话说,在这些星系里,存在很多类似于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而且很多巨行星都比木星大得多。
从理论上讲,气态巨行星的质量越大,就越容易改造。
原因很简单,质量越大的巨行星的内核温度就越高,因此就越容易发生聚变反应,对人为干预的要求就越低。
最终,人类在“天鹅E”星系里选择了一颗质量是木星十倍的气态巨行星。
当时,还有更大的气态巨行星可供选择,只是行星越大,改造的工程量也就越大,需要的能量与资源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天鹅E”的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氢元素。
也就是说,这是一颗几乎完全由氢元素构成的行星。
要知道,木星的氢元素含量只有百分之八十二,还有百分之十七的氦元素。
可以说,当时人类是很乐观的。
对于刚刚打赢了第一场宇宙战争的人类来说,确实应该感到乐观,因为人类经受住了考验,还战胜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文明。
此外,至少在半径为两千光年的范围之内,不存在潜在威胁了。
换句话说,至少在未来的两千年内,人类遭到灭顶之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幸存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人类文明。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乐观。
没过多久,科学家就发现,进行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显得太落后了。
更致命的是,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能源与资源。
问题是,进行星体级改造工程,人类打算获取的就是能源。
可以说,理论上没有错,可是要想实践,几乎上不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