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意外频频(2/2)
让亚音速预警机规避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SA-2不用击中E-3C,只要把距离缩短到二十公里以内,就能用电磁战斗部摧毁E-3C上的所有电子设备。
此时,SA-2的优势展现了出来。
如果是“飞毛腿”这种弹道导弹,因为气动控制面非常小,很难在弹道中段进行高过载机动。SA-2本来就是防空导弹,虽然比较落后,机动性能不大好,而且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只有几十秒,在到达弹道最高点前就已关闭,但是凭借较大的气动控制面,仍然能做出高过载机动。
第一枚SA-2在离E-3C大概三十公里处引爆,没有起到作用。
紧接着,第二枚SA-2在离E-3C不到十公里处引爆,一举除掉了联军的“了望塔”。
第三枚SA-2由向南飞行了大约二十公里,才在大约一万五千米的高度上引爆,紧跟在E-3C身后的EC-135成为第二个牺牲品。
这个时候,联军指挥官再笨,也能猜出志愿军的反击意图了。
首先击落预警机,打乱联军的空中指挥系统,然后让攻击机群投入战斗,消灭联军的海上力量。
只是,联军还没有失败。
E-3C与EC-135被击落后,在东朝鲜湾上空徘徊的E-2D立即接手,在三八线南面徘徊的第二架E-3C也全速北上。
八月二十四日的战斗后,联军提高了预警机的出勤率。
不管什么时候,除了在战线后方执行巡逻任务的E-3C之外,在三八线南面,至少有一架E-3C在空中待命。
如果前方的预警机被击落,待命的预警机能在十分钟之内赶到。
志愿军的组织再周密,攻击机群也不可能在十分钟之内越过朝鲜领空,轰炸离鸭绿江两百多公里的联军地面部队。
问题是,志愿军的反击没有这么简单。
E-2D向西转移的时候,西线战场上的E-3C发现了西北方向、也就是黄海上空的攻击机群。
因为攻击机群是从渤海湾方向飞来的,所以联军立即断定,这是舰载战斗机。
紧接着,E-2D发现了数批越过鸭绿江,向南高速突击的机群。
因为E-2D的信息处理能力远不如E-3C,遇到大规模机群时,需要把信息发送给地面指挥中心,或者是防空战舰,所以过了两分钟,美军才判断出,从鸭绿江方向发起突击的不是先进战斗机,而是成群结队的J-7与J-6。
又是无人驾驶战斗机?
联军指挥官大惊不已,因为只要是无人驾驶战斗机,上面肯定有电磁战斗部。
很快,E-2D发来的消息就证明了联军指挥官的猜测。
这些战斗机成纵队越过鸭绿江之后,用之前的方式,逐一引爆了电磁战斗部,制造出一条近三百公里宽的电磁屏蔽带。
在强大的电磁干扰下,预警机无法探测到机群后面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这些无人驾驶战斗机后面,很有可能是挂着重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
与第一轮突击不同,这次出现的无人驾驶战斗机多得多,每支机群的规模都在二十架以上。以间隔二十公里引爆一架计算,这些机群足以向南突击四百多公里。算上反舰导弹的射程,攻击机群有能力打击两栖突击舰队。
拦截成规模突击的无人驾驶战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联军指挥官别无选择,只能让补充的E-3C暂缓北上,同时让E-2D向南撤退。
只是,放弃拦截也不可能。
不管有多困难,放弃抵抗都是最愚蠢的选择。
预警机派不上用场,联军指挥官只能让制空战斗机出力。
首先收到命令的,正是隐身能力突出,而且能以一点四马赫的速度巡航飞行、冲刺速度不比F-15C慢多少的F-22A。
更重要的是,F-22A配备的相控阵雷达具有非常强大的探测能力。
虽然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无法做到全向探测,但是战场空间本来就非常有限,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的F-22A战斗机能用火控雷达搜索整个战场,发现跟在无人驾驶战斗机后面的攻击机群。
发现敌机是一回事,拦截敌机是另外一回事。
考虑到志愿军会为攻击机群提供护航力量,F-15C在没有预警机支持下,很难与志愿军的战斗机抗衡,所以联军在安排拦截行动时,依然把希望寄托在F-22A身上,期望能够用先进战斗机改变战局。
即便没有预警机,F-22A的优势也不够明显,可是跟J-10与J-11B对抗,F-22A仍然能够掌握主动权。
至少不会像F-15C那样,只能被动挨打。
F-22A能够逆转战局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