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朝堂之争(1/2)
莫非几人有惊无险的回到了铁岭,旋即马不停蹄的赶回沈阳,此刻熊廷弼已经等候多时,见道众人顿时哈哈大笑,道:“还真被你们给说中了,金人果然联合朝鲜人马,打算前后夹击夺取一堵墙堡等几个堡垒,结果被我们伏兵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趁着鸦鹘关空虚,我们还拿下了鸦鹘关。诸位,里面请!”
进了将军府,熊廷弼又问起谈判的事情,周永春详细的说了一遍,这又看向了莫非,道:“陆公子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气概,若我朝男儿均如此,何愁不收复山河?”
莫非道:“周大人过奖了,也多亏了今天前来的是皇太极,若非其他人话可就不好对付。”
孙承宗也笑道:“也不管今天这来的人是谁,陆公子这勇气可嘉,现在本官在这里事情也算完成了,也该回京复命,听闻陆公子也是京城人,不如一同随行如何,这兵荒马乱的,也多少有个照应。”
孙承宗的想法莫非心里明白,还是假装想了想,道:“那这一路也就有劳孙大人了。”
熊廷弼惊讶道:“陆公子要走?”
说实话,现在他还真有些舍不得莫非离开。
莫非道:“是啊,在下出来本来就是游学,现在也差不多该回去了,若是有缘,将来自会想见。”
熊廷弼还想挽留,转眼想了想,叹口气,道:“也罢,我也是看出来,公子可并非一般人,岂会屈居此地?不过好男儿应该报效国家,公子有如此才智,切不可浪费了。”
莫非道:“将军之言在下铭记于心,多谢将军。”
…………
第二天,莫非就随着孙承宗一同返回,在这返回的途中,而在期间那些派出的东厂番子已经把收集来的情报汇集过来,整整两大箱。
抵达皇宫之后,趁着夜色便直奔乾清宫,见到了朱常洛,便跪拜在地道:“儿臣参见父父皇。”
“起来吧!”
朱常洛缓声道。
莫非抬起头来,现在朱常洛气色不错,看样子自己离开的这一个月太医开的药已经起了了效果。
朱常洛道:“听说你半路遇袭了?”
莫非道:“也就是几个蟊贼,不足为惧。”
朱常洛道:“真的是蟊贼?”
莫非道:“对,所以此事儿臣也就未禀告了。”
朱常洛微微点头,然后把一本折子放在了桌子上,道:“熊廷弼前两天刚刚又派人送来的八百里加急,说已经拿下了鸦鹘关?”
莫非道:“对,这点儿臣知晓。”
朱常洛道:“拿下鸦鹘关可是你的主意?”
莫非道:“不是,儿臣也就微微提点了一下,至于排兵布阵都是熊将军调遣,儿臣并未参与。”
莫非也是实话实话,在朱常洛看来确实谦逊,心里非常满意,道:“既然你已经回来了,想必熊廷弼那边你也调查清楚,明日早朝你也参加,到时候也会商议此事!好了,你长途跋涉也累了,下去休息吧!”
莫非道:“儿臣还有一事想要禀告。”
朱常洛道:“说罢。”
莫非道:“儿臣半路遇袭,却也让儿臣有了一个想法,想要组建一支秘密队伍,主要用来负者刺探情报、暗杀敌人首脑,深入敌后,破坏敌人经济粮草等。至于名字儿臣已经想好,叫森罗。”
“森罗?”
朱常洛低吟一声,道:“嗯,朕知道了,跪安吧。”
心里虽然还惦记着组建森罗的事情,莫非此刻却没多言,实际上这心里也清楚,朱常洛在犹豫。
为何犹豫?
其实并不复杂,一群以shā • rén为目的,可以轻而易举潜入地方城镇里面对敌方文武百官进行刺杀的杀手就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掌握在谁的手里都是一个隐患,谁也不知道这剑最后会对准谁。
莫非没打算催促,也没打算进言,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等莫非离开之后,王安在旁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朱常洛问道:“喜从何来?”
王安道:“太子殿下此去辽东又成长了不少,在距离沈阳几十里地方遇袭,他隐瞒了下来,并让人拆掉被损坏的马车,目的就是防止被人知道殿下在熊廷弼辖区遇袭而在这上面做文章。至于这夺回铁岭和鸦鹘关也是由殿下出谋划策,和敌人谈判的时候临危不惧,可见殿下已经是有勇有谋。”
朱常洛道:“隐瞒遇刺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此时他正想方设法替熊廷弼洗脱嫌疑,不想节外生枝!奇袭战首战告捷那是他提出的方案,而执行的人确是那些将士,他甚至连指定谁去执行都没参与,和有勇有谋也并无关系。”
王安道:“臣肤浅了。”
实际上王安心里清楚,朱常洛看上去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却是十分欣喜,奇袭战的首战告捷无遗振奋人心,而太子遇袭瞒而不报实际上就断绝了别有用心之人在这上面做文章,就这两点他还是比较满意。至于太子如何替熊廷弼解围,则看明日早朝他如何面对那些言官。
都说朝堂如战场,朝堂之上可不是大臣们争来争去,如此利用大臣们的争执达到自己目的又要让百官心服口服,这才是关键所在。
朱常洛感慨道:“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啊”
第二天早朝。
几乎所有参加早朝的大臣们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打人而被罚在东宫思过一个多月的太子殿下居然也出现在早朝人员之中,此刻正恭恭敬敬的站在百官之前。
不过一想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意外,毕竟这太子可是未来的储君,参见早朝,学习朝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常洛的身体已经在逐渐恢复,早朝也就亲自参加,大臣们叩拜之后也就齐齐站了起来,商议国事,而现在商议最多的莫过于辽东战局。
既然商议的是辽东战局,那么很快这话题也就牵扯到了熊廷弼的身上,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三人再次当朝上书极论熊廷弼的过失,说熊廷弼有负圣恩,要求朝廷将其革职查办。
这几人并非东林党人,不过他们弹劾熊廷弼,东林党人却也乐见其成,可他们聪明之处在于并没有说熊廷弼的不是,而是说若是熊廷弼被撤换,推荐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