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祖国而战 第23节 宣战诏令(2/3)
1916年11月21日,协约国家代表在伦敦宣布:大中华帝国正式缔结协约!因为时差关系,在东方的北京,唐绍仪已经向目瞪口呆的德国大使客气地表示:“大中华帝国已经选择协约国家,在目前的战争状态下,不得不与德国断绝外交往来。当然,两国可以继续通过在瑞士的外交人员相互交流。”
同一天,安南dú • lì军第一师的先遣营在暹罗东北部捞宋地区与暹罗土军交火,很快就击溃土军。这一交火很快就被河内称为“部落战争”并表示“愿意与中南半岛上的原住民势力保持友好和团结。”
北京的咨议会大会堂里,国家咨议员和咨政员们都早早地来到大会堂,今天帝国皇帝将在大会堂发表演讲。在议员们的记忆里,这可是难得又稀罕的事情了。以前,政府方面的发言人一般都是总理,龙剑铭这个穿军装的皇帝只在一年一度的大会时才来露一面。当然,不少议员都接受过邀请去颐和园,几乎只要谁有对国家建设有利的建议,都会被皇帝请到他的办公室里畅谈一番。谈话的结果往往是议员的建议更丰满、更具有执行的价值,而后,政府会很快地采纳这些建议,变成帝国经济、民生建设的驱动因素或者是助力。
当龙剑铭颇有些夸张地穿着有绶带和勋章的军服走进大会堂的时候,掌声一直自发自愿伴随他走到主席台上。等杨度花了半个小时讲了一通国际国内形势后,龙剑铭在一片镁光灯的闪耀下开始了也许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讲话。
“各位尊敬的议员、咨政、还有记者先生……1905年的今天,我来到北京,作为民族革命军政府的总理和革命军总司令来到北京,来履行这一生中最光荣的使命——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幸福、国防的强大而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同年的12月24日,中国向日本宣战,拉开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战的序幕。十一年来,无数国防军健儿为祖国的强大浴血奋战,更多的是全国同胞为国家的强大默默地贡献着青春和血汗。战争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常态,但是战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最有效的方式,经历了两年半的战争,中华民族站了起来,经过十一年的艰苦建设,大中华帝国强大起来……民族振兴之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一场世界性的胜利来谢幕、来推动中华民族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颠峰!历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向世界承担责任,一个在世界上奠定主导地位的机会!我,我们,全民族的五万万同胞没有理由错过这个机会。在这个世界上,权利和责任完全对等,一个强大的民族,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上全面强大的民族,首先就要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一个有上进心的民族,想要把自己的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民族,首先就要眼光放射到整个世界而不是帝国这一块地方……世界早已经不是一个个被大海分割的不相连通的个体,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打破了东方和西方千百年来的隔膜,一个有上进心的民族必然要有强烈的企图心,一个优势的民族就要通过建立一个个目标并努力去达成而不断地强大、成熟、升华,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的上进心和创造力,才能让大中华民族永远地站立在地球之颠无可动摇。如果,把过去的11年看做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的话,那么这11年就是全民族dú • lì、自强的11年。毫不夸张地说,十一年来五万万同胞共同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创造大中华快速强大的奇迹。今天,就是这一个阶段的总结,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开端。民族dú • lì大革命的枪炮声拉开民族自强的帷幕,世界大战的枪炮声就将是对大中华民族全面走向世界的礼赞!”
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龙剑铭也停顿了一下,真正的实质性的讲话还在下面呢!
“回忆过去,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回忆11年来的经济建设历程,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善于利用世界性资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才能带来经济的长久繁荣,经济的长久繁荣才能为五万万人带来幸福的生活。那么,如何让促进帝国11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完全被我们所用,为保持未来的经济繁荣服务呢?掌握她!英国因为掌握了海洋霸权而掌握了全球贸易,所以才缔造了日不落帝国两百年的世界一等强国地位。今天,历史给了大中华帝国一个掌握世界脉搏的机会,需要的,是帝国国防军远赴海外,在欧洲战场上为祖国而战!我,作为帝国皇帝,国防军的统帅,在这里请求各位考虑向同盟国宣战!请求各位代表全国五万万人,给两百万国防军健儿的出征壮行!”
……
这一天,大中华帝国两会以全票通过了《宣战诏令》,随即,报纸、广播立刻把这一诏令传播出去。
11月22日,中国向德国宣战。
不过,万里的间隔让宣战暂时成为一种口头上的表示或者说是一种强度很低的战争表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