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祖国而战 第14节 再战多格尔(1/4)
1915年4月25日,就在海战的炮声隆隆响起的时候,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
当晚23时43分,多格尔沙洲再次迎来一场血腥的海战。这个以盛产鳕鱼的北海著名渔场、航海主要地标附近,英德两国接近300艘各型军舰、10万海军将士遭遇了。
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不仅仅带来了14艘主力战舰与贝蒂的7艘主力战舰会合,还临时抽调了已经准备退役的8艘老式装甲舰,用来取代被堵在地中海的13艘主力舰。从而在数量上再次拥有了一些优势,这加强了火炮口径和射程方面优势,却在舰队的整体指挥效果上打了折扣,因为老式装甲舰(无畏)的速度只有22节。
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莱因哈特?舍尔则拥有23艘主力舰,其中舰龄在6年以内的为18艘。虽然整体火炮口径较小一英寸半,但是克虏伯的精工技术和火控指挥能力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于取得了揭幕战胜利的舍尔来说,胜利在握!
大中华帝国提供的战舰图纸落到英国和德国就有了改变,这跟他们各自的海军建设理念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德国人努力地提高大炮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约吨位来应付加强战舰生存力的需要;英国人则追求提高速度和火炮口径。这跟他们各自的建军理念相关。德国与英国相比,战舰数量一支处于绝对劣势,中欧强国与西欧岛国、陆军大国与海军大国在海军战舰的建设上,自然不能去追求数量,那是无法达到的目标。那,转而追求质量优势基础上的数量增加,就是德国海军的选择了。英国,则因为庞大的疆域和保持数量优势的需要,大量建造速度快、航程大、火炮口径占优势的战舰,以数量取胜。很难说,在1915年以前,这两种建军理念孰优孰劣。不过,在战略上英国的失策造成的影响将在目前的海战中爆发出来,从一个侧面来印证两种理念撞击的结果。
两支舰队以45度左右的夹角在多格尔沙洲以西40海里的地方的遭遇,双方在黑夜里看见对方的时候,距离不过两万码,因此都在急忙地调整阵列,希望第一时间得到最佳的炮击阵列,发挥自身火炮的威力。
齐射,首先由心理准备充分一些的德国海军发起,两艘英国前导轻巡洋舰在顷刻间就被22艘(冯?德?塔恩号丧失了攻击能力)德国战舰的炮火覆盖,伴随轰鸣和闪光过后,可怜的轻巡洋舰就不复存在。
夜间,处于西边的英国舰队处于劣势。因为西边的天光这个时候不再妨碍德军射击,相反地还帮助德国战舰识别出英国战舰的位置和速度,为准确炮击提供了方便。因此,两艘前导舰才在瞬间被“人间蒸发”。
杰利科上将很快就发出“转向东南偏东两度的命令。”这个命令将让英国大舰队在四分钟后绕到德国舰队的南边并形成最有利的战斗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