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祖国而战 第9节 窝囊的海战(1/4)
秦关没有兴趣去看南边来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如何变换编组与贝蒂的中队形成一个网形阵列,也不想去去看一艘轻巡洋舰打头向西加速而去。这些战术动作都是贯例,没有什么可看的。
“将军阁下,我能在您的战舰上走走吗?”中校恭敬地请示着贝蒂中将,客大也不能压主的道理亲王明白。
“米歇尔!请稍等,我的殿下。”戴维?贝蒂实际上也觉得有这个年轻的皇家禁卫骑兵团荣誉团长在身边不自在,他摸不清楚这位穿着海军制服的年轻人的海军军官还是陆军军官,或者是什么飞行队里善于冒险的贵族。
一名上尉出现在舰桥司令室,举手敬礼。
“上尉,请带中校四处走走,当然,中校可以用我的司令舱房。”贝蒂向他的副官的下完命令后转向秦关做了个“请随便”的手势。
在热心而谦恭的上尉带领下,秦关趁着清晨的光线逐渐熟悉了这条下水仅两年,大体按照龙级简略图纸设计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由于大中华帝国在关键技术和内部详细结构上的封锁和保密,龙级战舰图纸在到了英国和德国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万六千吨的排水量是“狮”号足以与战列舰(此时主力战列舰概念已经转换为大秦级,龙级在被英国人适当改变设计后成为战列巡洋舰的蓝本)相提并论的分量,不过考虑到战列巡洋舰需要较快的速度,因此“狮”号的装甲变薄了,特别是甲板装甲。
这是英国人从东海海战中得到的启发中确定下来的思想。他们认为海战将在14000码左右进行,虽然阿姆斯特朗提供的大炮和发展后的火炮观描控制技术已经能够保证在20000万码距离上的作战。但是英国人迷信火炮弹道在几乎处于直线时的威力,对48倍径大炮来说,炮弹弹道处于几乎直线的距离为16000码,这个数字就成了英国皇家海军潜在执行的海战轰击标准距离。
这个认识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龙级本身要求的厚甲板被削弱了,因为英国人准备在14000码的距离上直射,所以需要增强的是垂直装甲。这是英国人对龙级设计的一大修改。第二个改变是基于第一个改变生成的,英国海军使用的穿甲弹只做了14000码距离上的直射穿甲效果测试,这就是说英国人看重的是弹道与攻击面成90度角,而不是其他的角度。这就导致了直到1915年1月22日的今天,英国穿甲弹在斜角上的穿甲能力尚且是未知数。
秦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他用自己的知识来衡量看到的一切,还评估英国皇家海军这艘战列巡洋舰的战力,也顺便跟大中华帝国海军的战舰作比较。这是一个标准的、称职的海军观察员应该履行的职责。
很显然,英国在承认中国战舰的优越性的同时执拗地保守着自己老牌海军强国的颜面,这种执拗在技术上就形成了偏见和错失。作为符合帝国海军战列舰见习舰长资格的秦关来说,英国人在战列舰上的观念都落后了。未来海战,就算是以战列舰对轰为主的海战,在火控系统、火炮射程和dàn • yào威力提高后,两万码上的对轰将可以实现。两万码,这就要求火炮的弹道不再追求平直而是追求曲射性能。在洛阳号上的16英寸50倍径主炮使用上,帝国海军要求的是远程(两万码以上)斜角攻击能力,基于这个理念,对变得容易遭受攻击的甲板加强了装甲防护性能。
大中华帝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在战舰技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将是秦关撰写观察报告时的主要内容,至于是否建议英国皇家海军考虑这个问题,那就不是观察员应该做的了。
当然,这些差异是产生在帝国提供给英国人的技术中发生的。而15英尺光距的光学测距仪没有出现在技术交易中,不限倍数的无线电测距仪更别指望在英国战舰上出现了。在集成一体化的全舰火控系统方面,英国人保守地考虑到火控系统的战场存活率,因此把单座炮塔控制后集成指挥的办法,这样即使在作战中损失一座炮塔的火控仪器,也可以得到其他系统的数据。不过,这个办法带来的劣势是全舰齐射的准确性和同步性大打折扣!最让秦关觉得奇怪的是英国人有钱造这么战舰,却没有想到为战舰配置两套射击指挥仪。这跟帝国海军配置了三套射击指挥仪相比,未免显得过于小气了一点。洛阳号和龙级、山岳级、大秦号、大唐号,都采用了单炮塔光学控制系统集成、全舰光学射击指挥系统和全舰无线电射击指挥系统,可谓是豪华无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