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不觉夏去秋已深(1/4)
暴雨之后,秋意更浓。
原本严酷难耐的天气,骤然之间多了几分凉意。
兴府幕宾张宣,亦从平素里垂钓的西府湖心岛,辗转到了群牧所东侧的水榭华亭里。
没有了湖畔垂钓的恬静,此人在水榭里静听梨园,即兴赋诗,却更多了几分名士风流的淡雅。
朱厚熜带着陆炳、黄锦来到廊院水榭之中时,来自吴越之地的优伶,正用吴侬软语唱着小令。
张宣仰天躺在椅上,一手羽扇轻摇,一手捻起糕点,送入口中。
水榭石案上,一香、一茗,几盘瓜果糕点。
近处,丝竹之声盈耳;
远天,鸿雁南飞。
端得是好兴致!
朱厚熜暗暗腹诽,迈入水榭凉亭,眼见张宣仍旧闭目假寐,也不着恼,踱步石案之前,便见其上摆着一本宋版的《梅林斋记》。
优伶见兴府世子驾临,口中小令一顿,便要俯身行礼。
朱厚熜抬手虚扶,示意其免礼。
翻开《梅林斋记》,许多蝇头小字的批注,映入眼帘。
批注的蝇头小字,用的竟然是成化、弘治年间士林盛行的台阁体。
但见笔墨之间,风格峻严华美、又不失正雅圆润,全然没有台阁体固有的僵硬刻板。
朱厚熜心中讶然,不免对这位幕宾张先生,又高看了几分。
这台阁体,又称“馆阁体”,最早出现在赵宋,盛极于皇明。
昔年永乐时,有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因其馆阁体华美,深受太宗皇帝喜爱,而名动朝野,乃至于片纸千金。
正统之后,这台阁体又被“三扬”发扬光大,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其焉。
之后的岁月里,士林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