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垄断野望(2/3)
亮闪闪,冷森森,光灿灿,乌沉沉,各种色泽的金属制品,透过商人们的眼珠子反***的,全都是金光银彩。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数不清的银子!
六间房子看完,谁也没有来时的疑惑和初始的贪婪,一个个机械的把目光扫过琳琅满目的货架,脑子里混沌一片,翻来覆去的盘算着自己经营种类里那些货物,会带来多么大的利润,几倍几倍的,让他们的算数技能严重倒退。
做生意的人没有一个是傻瓜,走马观花看一遍后都明白杨浩的意思了,告一声罪,相互招呼着,就在旁边的商务洽谈室里,各自占据一张桌子,脑袋凑一块小声的商量,看看如何凑份子来承销其中一部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并非此地交通不发达就都没钱,实在是生意的盘子太大了。要知道在清末的中国北方,除了山西那些走口外贸易的,积累两百多年才凑起“白银谷”数以亿计的庞大财富外,大多数的商人,一年经营所得有个几百大洋利润,就相当不错了。
举例来说,如今在招远开金矿的李家,那是全国都挂了号的大牛,最红火的时候,一年开采黄金7000两,手下养活着民工3000人上下,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剩下的纯利润多少?白银1300两!而他们投资本金多少?30万两白银!
而山东本地有名的天下四大旱码头之一周村,其染织业闻名全国,生意最大的东来生绸布庄(电视剧《大染坊》的原型),其资本也不过只有区区3万两。可想而知,这年头地方商人的财力究竟多么有限。
可以说,能够拿出一千两资本的,在日照县都是大商户,可杨浩摆出来的单子货物量,可能达到百万两之巨!他们个人连百分之一都吃不下,却又担心消息传出去后,北边胶州、青州、烟台乃至天津,西边沂州、兖州,南边海州、上海的商人知道了,抱团杀过来虎口夺食,到时候他们哭都没地儿。
这里面,上头有人罩着的蔡家当仁不让的成了核心,同样打消了大包大揽念头的李管家,坦然让他们先商量,自己则派人快马加鞭的回庄里去把山西平遥商人宋云生给请了来。
宋云生这两天过得很不安心。蔡渠也没瞒着他,当务之急是怎么跟杨家打好关系一起发财,被劫走的区区一两千两货物就成了次要。对此王师傅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没当地人配合,他一个受伤的两眼一抹黑。
不过当宋云生看到蔡渠带回来的一大箱货样后,心思登时活络了。以他几代人从商的眼光,又刚刚跑了一趟上海,最清楚那么多新奇洋货蕴含多大的利益!
因此,当李管家命人相请时,二话不说坐上马车一路小跑,不顾自己被颠的肠子翻个儿,麻溜的到了山上,走马观花的看完,郑重的与杨浩见礼,劈头就说:“杨先生,我宋家想要成为贵公司在山西以及口外的总承销商,可不可以?”
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本地商人们听得真切,无不侧目而视,待听闻此人竟是山西平遥来的,立即淡然,仿佛理所应当。
杨浩知道这年头的山西人,有钱!平遥仅仅是几大商帮之一,但他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汇通天下”,票号和镖局生意遍及全国各处,里面随便拉出一家来,没有百万两的财富都不好意思见人。
这两年,正是他们发展到鼎盛时期,平遥票号甚至承担了清政府财政和银行的部分职能,拦办军饷、账款、税银汇解等业务,二十多家票号,数十家洋行,数百家货栈商铺,几乎垄断了北方贸易,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物流中心,说是金山银海也不为过。
他们的商业信誉自然没的说,堪称言出必践,说到做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