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的复活(1/2)
一七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一七三七年四月十三日下午,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男仆坐在布鲁克街寓所楼下窗前,干着很奇特的事。他发现烟叶抽完了,十分恼火。其实只要走过两条街,就能在他的女友多莉的小货摊上买到新收获的劣质烟草。但主人狂怒未息,他不敢擅自离家外出。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排练完毕回家,怒气冲冲,热血激荡,满脸通红,太阳穴上青筋隆起,砰地一声关上大门。此刻他正在二楼走来走去,仆人听得见主人的脚步如此猛烈,以致楼板微微震颤:在主人这般暴怒的日子,还是小心周到地侍候为好。
男仆不能从他那陶制短烟斗吐出一环环美丽的蓝色烟圈,就想法吹肥皂泡消遣。他泡好一小碗肥皂水放在身边,快活地把五彩缤纷的肥皂泡吹到街上。行人停下脚步,开心地拿手杖戳破一个又一个彩色小圆球。他们挥手,欢笑,但并不感到惊奇。因为人们知道在布鲁克街这幢房子里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里,深夜会突然响起羽翼琴注震耳的琴声;这里,人们会听到女歌唱家号啕大哭或低声抽泣。她们若把一个八分之二音符唱得太高或太低,那个性情暴躁的德国人狂怒之下,就要吓唬她们。对格罗斯文诺尔街区的邻人来说,布鲁克街二十五号早就是一座疯人院了。
男仆一声不吭,不住地吹他的彩色肥皂泡。过一会儿,他的技术大有长进,类似大理石花纹的肥皂泡球越吹越大,越薄,越来越轻,飘得越来越高,有个肥皂泡甚至于飘过对面房屋低矮的屋脊。就在这时,突然砰的一声响动,把他吓了一跳,沉闷的拍打声震动了整个房屋。窗玻璃颤动作响,窗帘晃动;准是楼上什么又大又沉的东西摔倒在地上了。男仆一跃而起,飞步上楼,径奔工作室。
大师工作时坐的圈椅上没有人,房间里空无人影,仆人正要奔向卧室,忽然发现亨德尔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睁着两只眼睛,目光呆滞。仆人一惊之下,呆呆站着,只听主人喉咙里发出沉闷吃力的哮喘声。这个壮汉仰面朝天躺着喘气,或者毋宁说:从他嘴里发出一声声短促的、越来越微弱的。
仆人大惊失色,以为亨德尔就要死了,急忙跪下去救助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主人。他尽力要扶他起来,把他抱到沙发上,可是亨德尔异常魁伟,他的身体实在太重,无法挪动。仆人于是解开紧紧束着亨德尔脖颈的蝴蝶结,这么一来,他喉头的哮喘声也就随着停止了。
这时,大师的助理克里斯托夫·施密特已经从楼下赶来。
他是为了抄几首咏叹调到这里来的,方才一声沉闷的巨响也使他大吃一惊。现在他俩合力抬起这沉重的大汉——他的胳膊像死人一般疲软下垂——他安放好,头部垫高。“把他的衣服脱下,”施密特用命令的口气对仆人说,“我去请医生。给他喷冷水,直到他苏醒。”
时间紧迫。克里斯托夫·施密特没顾上穿外衣就走了。他穿过布鲁克街向榜德街匆匆走去,见一辆马车就挥手招呼,可是威武华贵的马车全都疾驰而过,对这个只穿衬衣,气喘吁吁的胖子谁都不屑一顾。终于有一辆马车停了下来,钱多斯公爵的马车夫认得施密特。施密特忘了一切礼仪,一把拉开马车的车门。“亨德尔快死了!”他朝公爵喊道,他知道公爵极欣赏他敬爱的大师的音乐,又是大师的恩人。“我得去请大夫。”公爵马上邀他上车,鞭子无情地抽打奔马。就这样,他们接走正在舰队街的一间小屋里紧张地化验小便样品的詹金斯大夫。大夫当即同施密特登上他那辆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赴布鲁克街。“这是时常发怒造成的,”助理在途中绝望地埋怨说,“是他们把他折磨死的,这些该死的歌唱家、骟马、滑头、蹩脚的评论家,统统都是害人虫!他为拯救歌剧院,今年写了四部歌剧,别人却躲在女人和庭院后面,那个意大利人还让他们都发疯了,这个蹩脚的评论家,这只抽搐的吼猴。啊,他们叫咱们善良的亨德尔受多大罪!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储蓄,十万英镑,他们还拿着债券向他逼债,往死里逼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么呕心沥血,全神贯注。像他这么干,就是巨人也要累垮的。啊,多么高尚的男子!多么辉煌的天才!”詹金斯大夫冷静地侧耳倾听,一言不发。进屋前,他又吸一口烟,敲掉烟斗里的烟灰。“他多大年纪?”
“五十二岁。”施密特回答。
“危险的年龄。他像牛一样拼命干,他的体魄也像牛一样强壮。好吧,我们很快就会知道能够做些什么。”
仆人捧着碗,克里斯托夫·施密特抬起亨德尔的手臂,现在大夫对准血管扎下针去。血液喷***,淡红的,温热的鲜血,病人紧闭的双唇随即吐出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亨德尔深深吸一口气,睁开双眼。这双眼睛依然疲乏,异样,没有意识。往日眼里的光辉业已熄灭。
大夫包扎手臂。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了。他正要站起来,却见亨德尔双唇微动。他凑近前去。很轻很轻地,简直像是呼吸声,亨德尔费劲地喘着气说:“完了……我完了……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我不活了……”詹金斯大夫把腰弯得更低,俯身注视病人。他发现亨德尔右眼呆滞直视,左眼却依旧有神。他试着提起他的右臂。一撒手,右臂就垂落下去,似乎毫无知觉。又提起左臂。左臂能保持住新的姿势。现在詹金斯大夫心里完全明白了。
大夫走出房间,施密特紧紧尾随在后,向楼梯口走去,胆怯地、惶惑地问:“怎么样?”
“中风。右侧瘫痪。”
“那——”——施密特一时说不出话来——“好得了吗?”
詹金斯大夫慢条斯理地捏出一小撮鼻烟。他不爱听这一类问题。
“也许吧。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他会永远瘫痪吗?”
“很可能,如果不出现奇迹的话。”
施密特仍然不肯罢休,他已发誓为了大师不惜牺牲一切。
“将来他,将来他至少还可以工作吧?他不创作是不可想象的。”
詹金斯大夫已经站在楼梯口。
“创作是永远休想了。”他说这话的声音很轻、很轻。“也许我们能够保全他的生命,至于这位音乐家,我们已经失去了。他是脑中风。’’
施密特呆呆望着他。他那万分绝望的目光使大夫深感惊诧。“刚才我说过,’’他又把无法恢复工作的话说了一遍,“除非出现奇迹。自然啰,我还没见过这种奇迹。”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疲软无力地活过四个月,而力量一向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右半身毫无知觉。他走不了路,写不了字,无法用右手按下琴键,让它发出音响。他说不了话。可怕的裂痕贯穿他的躯体,裂痕一侧,嘴唇歪斜耷拉着。口中流出的字音含混不清。友人为他演奏乐曲,他的眼里便流动些许光辉,接着,沉重的不驯顺的身体扭动起来,像一个睡梦中的病人。他想和着音乐的节拍动作,但四肢之中像有一股冷气,一种骇人的僵硬,意念与肌肉均已不再听从指挥;从前的伟丈夫感到自己被禁锢在无形的墓穴之中,无能为力。一曲终了,眼皮又沉重地垂下,他又像一具死尸一般僵卧不动。医生进退维谷——大师显然无法治愈——最后只好建议把他送去阿亨注那里的温泉浴场对他恢复健康也许不无裨益。
犹如地F神秘的热泉,在僵硬的躯壳中尚有难以捉摸的活力在,那是亨德尔的意志,他那尚未被毁灭性的一击触动过的原始的生命力,在濒临死亡的肉体中依然不肯放弃对“不朽”的追求。伟男子还不心甘情愿低头认输。他还要生活,他还要创作。这种意志终于战胜自然规律而创造出奇迹。在阿亨,大夫极力告诫他在地热泉水中沐浴不得超过三小时,否则心脏可能无法支持,甚至可能致命。然而为了生命,为了狂野的生之欢乐,为了恢复健康,他决意甘冒死亡的风险。亨德尔每天泡在热浪蒸腾的浴池长达九小时之久,可把大夫们给吓坏了。但他的力气与意志力与日俱增。一星期后,他又能艰难移步,又过一个星期,他已能活动手臂。这是意志和信心的巨大胜利。他又一次挣脱死神致人瘫痪的桎梏,以大病初愈者独具的那种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幸福感,怀着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激越、更炽烈的感情去拥抱生活。
亨德尔已能完全主宰自己的身体,临离开阿亨的最后一天,他在教堂前停下脚步。他一向不是特别虔诚的人,可是现在,当他有幸康复,自由地迈步登上放着大风琴的教堂高座,心中深感世事难测。他试着用左手触按琴键。大风琴鸣响了,琴音清亮、纯净,流过若有所待的大厅。犹犹豫豫地,久已僵硬、久已不用的右手也来试一试。瞧,右手弹出的琴音也如银白清泉叮当喷涌。渐渐地,他开始即兴弹奏起来,琴声也把他带到奔腾的浩川大河。音响的方块奇妙地自行建造,堆高,直抵目力不及的处所,他那天才的缥缈的楼阁愈升愈高,光华灿烂,纤影皆无,这是空灵而明丽的音乐之光。台下,不知名的修女和虔诚的教徒侧耳聆听。他们有生以来从未听过尘寰中人奏出这等音乐。亨德尔卑恭地俯首弹奏。他又找到向上帝、向永恒、向人类倾诉心曲的语言。他又能奏乐,又能创作了。此时此刻,他才感觉自己真正康复了。
“我从地狱归来了,”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挺起宽阔的胸膛,伸开结实的手臂,骄傲地对他的伦敦医生说。大夫对这医学上的奇迹不胜惊讶。他怀着无法抑止的工作热忱和初愈者加倍强烈的欲望,立即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创作。昔日的战斗豪情再度在这五十三岁的音乐家胸中奔腾激荡。康愈的手活动灵巧,随心所欲,他写作一部歌剧,又一部歌剧,第三部歌剧,又创作大型清唱剧注《以色列王扫罗》《在埃及的以色列入》和《欢乐与忧思》注;他的创作兴致如久被堵塞的泉水喷涌而出,源源不尽。然而时世偏偏和他作对。演出因女王逝世而中断,西班牙战争接踵而来,广场上人群麇集,呐喊、歌唱,歌剧院却无人问津,亨德尔债台高筑。这时已经到了严峻的冬天。严寒笼罩着伦敦。泰晤士河冰封雪冻;铃儿叮当,雪橇驶过光洁可鉴的河面;在这倒霉的季节,一切厅堂尽皆闭门大吉,因为无论什么美妙的音乐也敌不过大厅里的彻骨严寒。歌唱演员也病倒了,一场场演出只好告吹;亨德尔的境况原已欠佳,这一更加不妙。债主逼债,评论家讪笑,观众漠然无动于衷,噤若寒蝉;绝望苦斗的亨德尔渐渐失去勇气。举行一次募捐义演可望偿还若干债务,然而靠乞讨度日,简直是奇耻大辱!亨德尔愈来愈深居简出,心境愈来愈阴郁。先前的半身不遂,比起眼下的心如槁木,不是还略胜一筹?早在一七四零年,亨德尔便又觉得自己是被征服的人,是战败者,是他一度煊赫荣名的熔渣与灰烬。他费力地从自己早先的作品中拼凑些断简残篇,偶尔也写点小玩意儿。但是滔滔滚滚的奔流已经干涸,他康复的体内原始的生命力业已消失;这个魁梧的壮汉破题儿第一遭感到自己筋疲力尽,英勇的斗士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已被击败,他心中创作兴致的圣河初次干涸枯竭,这是五十三年来流过一个世界的创造之河啊。完了,又一次完了。他明白,或者说,这个绝望的人自以为明了:永远完了。他仰天长叹:既然世人重新将我埋葬,上帝又何必让我从病中复活?与其在这寒冷空虚的尘世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不如一死了之。盛怒之下,他常嘟囔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说过的这句话:“上帝啊,我的上帝,你为什么将我抛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