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市井(1/3)
那刘胖子说的豪迈,但卢飏知道他这是在套自己的底,便也不敢把话说满,只言手里没货了,以后要是再有好马,一准卖给他。
此时已经中午,那刘胖子还想做东请三人吃饭,但卢飏观这胖子太过奸猾,不敢与其交流太多,直言有事,便谢绝了好意。
六匹马二百一十两银子,当场钱货两讫,三人便离开了此地。
一行人沿雍顺街南行,直接来到城中的城隍庙,此地离州衙很近,三人在附近找了个酒楼吃饭,准备一会儿去衙门递帖子。
草草吃过饭食,卢飏给小二几个铜板,请他帮忙去买张拜帖。
古代风气,行事周全在乎一个礼字,正经人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之间往来,鲜有冒失上门的,之前必先送上一份拜帖,约定拜访时间,待对方回帖后,才能按照约定时间前往。
拜帖起源于汉代,初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后到宋代熙宁年间,造纸业发达,便简化为纸张,而到了明代,拜帖则有了红白之分,为翰林者可用红帖写大字,其余人等则只能用白帖写小字。
卢飏区区一个秀才,便只能用白帖,从酒楼借来笔墨,卢飏便开始书写。
拜帖书写也是有固定格式的,一般为爵位+职位+籍贯+姓名+字+敬语+拜,比如关羽要是写拜帖变为: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关云长敬拜。
卢飏一没有爵位、二没有职位,所以只能写成:末学后进生员永宁卢飏卢少卿敬拜恩师。
跟关二爷一比,卢飏这气势一看便弱爆了,古代特别讲究长幼尊卑,进学、出仕乃是所有文化人的理想,其中自有无尽好处,单是一个拜帖,便将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送拜帖,也是有讲究的,或打发仆人或自己亲往,要看自己与对方的地位如何,像卢飏这种弟子拜访座师,定是要亲往送帖才能全了礼数。
卢飏若是打发狗儿去送拜帖,肯定会把宋知州气得吹胡子瞪眼,大骂他不敬师长的。
整理了一番衣物,戴好软巾,系好皂绦,让升叔给看了看,卢飏便出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