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章 乔迁(2/4)
随后又是动员百姓,又是开荒种树,搞的如火如荼。
杨高派来一位陶氏的账房,跟着小一一起,把丝、茶规模预算统计出来,然后便开始购置树苗、织机等等。
虽是严冬,却搞得生机勃勃。
到年关时候,基本上做的差不多了。能开垦的荒地山坡都开垦出来,垒出一道道的埂,种上一棵棵树;河边、田间田埂、房前屋后,也都纳入一体。
制茶的作坊建在董家村,由刘岷提供房屋土地。缫丝的作坊也在董家村那边。田庄这边只织帛作坊。
董家村的村民一半种桑养蚕,一半种茶制茶。田庄这边的佃户,则皆种桑养蚕。
需要的起步资金,由田庄常大爷借给他们,利息意思意思低得很,还分期还款。
只有一个要求,要做就一定做好,质量不能低于水平线。
由陶氏购置相关的起步物品,根据事业的进展,分批次送来。比如织帛,总得等蚕养出来,有了大批蚕茧才能进入正轨,不可能一开始就把织机全都买过来放作坊吃灰。
年关前,常昆一家搬去中阳山庄园。
经过几个月的赶工,董家村、田庄所有青壮年劳力,甚至还招募了邻村一批青壮劳力一起动手,大把金钱撒出去,配合从郡城请来的几百个工匠,终于初步完成了中阳峰庄园的建造计划。
从田庄沿河而上的路一直修到中阳峰下,路的尽头就是庄园。
为了能在年关前搬进去,中阳峰庄园的主院集中了最多的劳力先造出来。要不然搬不进去。至于两个副院的主要房屋都还没修好。
搬家这天,又开大席,乔迁之喜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