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凤山之寺1(2/3)
“还有什么?”
“我等虽已攻下凤凰城,亦赶走凤凰城之清朝县令,可是,尔等怎么会善罢甘休。不日,尔等必将重召救兵,向凤凰城进行反扑。更有,此事,原凤城县令必报之清廷。大清康熙皇帝怎会坐视不管。若真有一天,清朝大军到来,此区区小城,怎么与清朝大军作战。
北边凤山,距城不远,正好与凤城成倚角之势。若清军到来,进,可与清军作战,退可以以凤山为据与清军周旋。
此两项大事,还不足以让将军放老夫上山?
况且,老夫已年近六旬,特喜清静。自从上了凤山,更是对佛教有所领悟,或许正是老夫之佛缘,望将军不再阻拦,成全老朽。”
老兵陶潜一番演说,句句说到大将军心上。让大将军吴世琮找不到拒绝之理由。
大将军吴世琮知道,此次起兵,攻下区区一小县,对于起事反清,真是微不足道。若清军攻来,小县真不堪一击。而自己身边,兵微将寡,哪能与清军长期抗衡。他之所心一心想留下军师陶潜,也是从此考虑。
但军师所说一切,正是刚刚成立之‘后周’即将去做之事。
之所以大周昭武皇帝衡阳兵败身死,吴世琮受命秘密西归,中途而废,把昭武皇帝遗骨葬于此山;而后,众人聚于此山。这一切,好像冥冥中已注定。
凤山上有石棺材,冥冥之中,他把昭武皇帝遗骨葬入,传说中就有荫及后人成天子之志。
凤山,也许真是他起事之福地。
黔地、云南寻兵,虽有所获,但他想要找的衡阳失散亲人、大周皇族,却一无所获。
北边十万大山之奇遇,吴世琮一直怀疑,那支沿沅水入?水进入黔北之地的船队,最后在十万大山内销声匿迹,应当就是当年衡阳逃来之大周皇族亲人;可直到今天,十万大山里音讯全无。
现虽已起事并取得成功,但力量薄弱,又不敢大造声势广招贤人能士。之前,凤山上确定立隐诗碑秘密召集旧部,正是此时所需。
考虑到这些,大将军吴世琮才知老兵军师陶潜之用心良苦。其实,他是在为自己下一盘更大之棋。
“军师上山,需要几时?可几时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