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赏赐(求收藏!求票票!)(2/3)
与明朝政府成功实现通贡互市之后,西北塞外草原上的几千里边境地带也很快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景象。
大明西北边境由此获得了长达几十年的安定和平的环境。
所以,有关三娘子的事迹,在京城经常被当作美谈。
曾朝节奉旨说服她嫁给继子黄台吉,自然再次引发热议。
之前,已经热议过一次,都表示不看好,现实却成功了。
然而,议论来议论去,他们却不知道将这份大功归于谁。
归于曾朝节吗?他去了,可是他去一句话都没说啊!那派谁去不是去?没有任何差别。
归于吴兑吗?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服三娘子,而要多此一举奔赴京城请示并派遣使者?不还是说明他没有足够的信心吗?
归于三娘子吗?她那么聪明,却不惜冒着分裂土默特部的危险率兵出走,说明她本心很不愿意!如果没有钦差使者前往,如果没有吴兑,她会回心转意吗?
归于潞王朱翊镠吗?好像怎么也轮不到他头上吧。若说有,只是举荐曾朝节,可举荐曾朝节去一句话都不让人家说啊!
……
就此,万历皇帝的圣旨随之下发各大衙门,可从中看出些眉目。
封土默特部大汗黄台吉为顺义王。
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这是第二次册封相同的封号)。
擢升吴兑为右都御使(原来他兼任右副都御使。明朝都察院除了左都御史外,其他职务一般都由外地官员兼任,这与都察院代天子巡视地方的职责有关)。
擢升曾朝节为侍读学士(虽然从侍读到侍读学士只升了一级,可多个“学士”头衔大不一样)。
圣旨上唯独不见对朱翊镠的奖赏,只字未提。
可仔细一想,该怎么赏呢?不赏不提才是合理的。
他是潞王,没有资格掺和,连举荐曾朝节的资格都没有。
若像赏吴兑、曾朝节一样,那岂不是要妥妥的将他钉在“干预朝政”的铁柱子上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