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急召入宫(3/4)
趁着最后的几天请假时间,他又和兄长一起去柳家做客,接着又去了广陵郡王府,顺带提了想要建立钱庄的想法,并和赵大金主说了几个可能的大生意……
确如李贤所料,赵恒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放在官学改制方面。连平日处理奏书的速度都放慢不少,为此积压了许多。
“王相,你认为当前国库不足,不能加大国子监和州县学的改造力度?当保持原状?”
赵恒坐在崇政殿的高位之上,下方是几个低头不语的臣子。
有参知政事王旦,刚刚上任的三司使丁谓,三司副使林特,还有尚在开封、近几日时常受赵恒召见的王旭。
他前些日子看了王旭的奏书后,顿觉重建官学的重要性。尤其那句“兴国当兴教育”让赵恒非常认同,而奏书中关于分科和整纪之事,更是让赵恒上心。
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太祖和太宗非常厚待读书人,到了他赵恒这一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赵恒一直觉得还不够,所以才在继位之处,接受出生寒门的宰执梁笃建议,于各州县进行试点,重启官学。
但这些年来一直见效不大,上次他亲临国子监,见之教学,更是气的差点吐血,于是,打算好生在开封府另办一个国子监,以彰显他大宋最高学府的威严。
七日前,把王旭召回开封,了解详情后,赵恒心动了。
便于今日抽出时间,把手下的几个臣子召在一起,想听听他们的看法。
王旭按照他的要求,刚刚把事情给殿内几人说完,谁知他的宰执王旦就给他来了当头一棒。
国库没钱,这事干不起来!
下侧,得听赵恒问话,王旦的眼皮抬了抬,弟弟王旭半月前,就改革国子监咨询了他的建议。
让他疑惑的是,官家怎么突然由国子监,想起要大规模改造官学?还要再多修建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