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黄海苦旱民难存(2/3)
之所以称之为“高速路”,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据《燕行录》的记载,全员超过三百人,拖着贡品财物的驮马二百匹的庞大使节团,最巅峰的时候一天能走一百三十里,普通也能走七十里。【注1】
匀速三十五公里每天,高速六十五公里每天,在不借助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人马数百的臃肿使节团能走这么快,已经够好的了。
自然,能走这么快,也是因为这几乎算是朝鲜唯一一条认真维护,用心经营的道路。
洪大守根本不怕迷路,因为只有这一条好路,顺着走就能到铁山。而且由于朝鲜往中国去的使节团实在太多,沿途由此还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镇,极为方便住宿旅行。
有句调侃的话,十八十九世纪一个合格的朝鲜外交官,不是在中国,就是在去中国的路上。
反正这条路上,一年最少要走四拨使节团(正旦、皇帝生辰、皇后生辰、太后生辰),多的时候可能要走七八拨人,清明端午中秋三节,皇帝大婚,等等,都是遣使的日子。
所以朝鲜一直被称作“中国带孝子”呢,实在是像他这样不是在朝贡,就是在朝贡路上的国家真的只有他一个而已。其他的国家也不能说千山万水,可就是没有他跑的勤快。
不凑巧,洪大守无幸目睹使节团的盛景,因为今年的贺正旦使早就出发了,下一波使节团还在筹备,正好是两拨儿之间的空档。
但是道路上还是拥挤的,毕竟就这一条通天大道,路的左右两侧都是背着包裹或者牵着牛马的行人。行色匆匆,人多归人多,但没有人阻塞道路,也没有人抢道啥的。
洪大守的老毛病又犯了,既然路上的商旅看不出什么东西。洪大守就开始自己观察沿途的村庄集镇,以及农田水利的状况。
初时汉阳城周围尚且人烟稠密,士庶踵集。可走了不过小半日,除了极个别集镇,大部分的村庄就都开始呈现出破败肮脏的模样。
由于正宗大王末年连续的干旱,朝鲜北部的境况很是不好。即使是处于一国之君所在的汉阳府,京畿道,也是同样在天灾下苦苦挣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