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故技重施(3/4)
徐晋虽然是“文抄公”,但欣赏诗词的水平却是实打实的,再加上他口才极佳,给在座众举子的诗词一一作了点评,写得好的不吝啬赞美之词,写得不好的也注意留几分面子。如此一来皆大欢喜,整场文会的气氛热烈高涨又不失和谐。
这场小文会持续了近个时辰,天色快黑才结束,一众举子心满意足向徐晋告辞后散去。
……
时间如白驹过隙,大明的百姓在热闹喜庆中送走了嘉靖元年,迎来了满怀希望的嘉靖二年。
回首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吐鲁蕃满速儿侵扰甘肃,还有岭南沿海遭到佛郎机人的小打小闹外,大明的四境总体上还算盛平,国内也没有闹出大乱子。而且,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再加上夏秋赋税各减免一半,大明的百姓总算可以喘口气儿,日子比往年好过多了。
此外,尽管各地的清田庄工作并不理想,但多少还是有些成效的,有部分百姓确实得了实惠,这自然让老百姓们对生活更有了盼头,对即将来临的嘉靖二年充满希望。
年后,很快就到了大明朝最隆重的节日上元节,今年是春闱大比之年,京中老百姓最关注的自然是即将到来的礼部会试了。
然而,京官们关注的焦点却是朝堂,上元节之后的朝堂真是风急浪高呀!
话说嘉靖二年正月十六,开年后第一次朝会,三份奏疏便在朝堂上骤然掀起了惊涛骇浪。户部主事霍韬、南京刑部主事张璁和桂萼三人像商量好了一般,同时上疏请求皇上为兴献帝在大内立庙,而且要改称弘治帝为皇伯考。
小皇帝朱厚熜得了这三份奏疏后如获至宝,立即下旨令内阁商议立庙事宜,整个朝廷顿时为之炸锅,彻底打破了自从正德十六年下半年以来的平静。
当初张璁的一份《大礼疏》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分裂成两派互喷,最后杨廷和耍流氓,拿出首辅的权势把反对派给强行压制下去。
然而,杨廷和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张璁等反对派只是暂时蛰伏罢了,等小皇帝根基一稳,只要有人带头挑起这个话题,“大礼议”之争的战火立即就会被点燃。
所以,张璁、桂萼和霍韬三人的奏本一呈上去,当初的反对派们马上便纷纷上书应援,譬如湖广提刑按察使席书、曾经的礼部左侍郎王瓒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