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节(2/2)
“其二,凡屯田富户者,凡超过一千亩以上者,多余田地均需按照各县登记名册,按年缴纳土地保有税,一千亩者缴纳十分之一,二千亩者缴纳十分之二,三千亩者缴纳十分之三,依此类推。若不满千亩者,将免除所有农杂税费,且各地政府不得已任何形式开征其他杂税。”
“其三,凡有超过千亩者,可选择出售多余田地,各地政府也可用铁路,矿厂等股份,置换回购,回购后的土地,将出售给无自有田地之人,不得积压在手中擅自囤积。”
“其四……”
老学究一字一句的念叨着,丝毫没注意到身后早已是鸦雀无声,好多人都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面前的榜文,更有甚者恨不能立刻就挤到跟前看个仔细,只有两位当地土豪方家的管事,越听越不是滋味,很快便推开了众人急匆匆跑了回去。
……
北京的首相府会议室内,几乎所有的内阁成员都赶到了这里,就连忙于江苏和安徽战事的参谋长陈平也抽空赶到了这里,大伙看着摆在会议室中间的电话机,都是面色严肃。
坐在李恩富身边,望着面前,刚刚颁布下去不久的新土地法,李默也是紧皱双眉。
其实很多人都很诧异,他为何坚持要实施新土地法,虽说如今北方不算还未归纳进来的陕甘,人口也不过两亿不到,完全可以通过内部消耗完成过渡。
尤其是东北三省地大物博,迁移个两三千万人过去,直接可以把关中一带的所有富裕劳力全安排过去,再加上北海道也可以弄个一两百万过去,吕宋更是塞进五百万也还不够,所以根本不需要弄得如此紧张。
但李默却有着深层的考虑,的确,按照他现在掌握的一些地方,别说两亿了,就算把南方也归纳进来,四亿多人口也根本没什么大问题,一旦拿下了心目中的西伯利亚,把它和东北三省连成一片,恐怕直接抽调一亿人口也不算什么。
但土地政策真的只是表面的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吗?
不是的。
这个道理别说李默,就连李恩富严复这些人也都知道,土地问题涉及更深层的改革和新政府立足问题。
虽然都是炎黄子孙,但李默毕竟是从海外起家的,在中原大地上很多人都视他和新华为非正统,长江以南那些地方如今更是再以这个口号,鼓吹正统,说他是外海蛮夷,受了洋人妖言来毁掉大清的。
这不是个资讯发达的年代,也不是民国时期初步开放的年头,而是封闭在满清几百年闭关锁国政策下,处于封建奴隶时代的晚清,所以此类言论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除了要有强大的武力外,更需要一大批支持新政府的支持者,这也就是君以严密治国的说法由来。
前者,李大少爷做到了,而后者恰恰是他没有的,他取得政权的办法是从外部推翻,加上考虑到要不伤害国家,所以也没有进行任何更深层次的民族运动,除了东北三省外,支持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有人说只要多多办工厂,搞实业,把农民变成工人不就解决了吗?但这是晚清,这个国家毫无任何工业基础,就算他李大少爷再有钱,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把工厂铺满神州大地,而且就算你搞成了,以后所有工厂便变成了私产或者国有工厂,那就会限制工业创新能力。
所以,要想办实业,搞工厂,还是要和对付晋商票号一样,把民间的钱激发出来,但这年头都是地里刨食的主,富户们宁愿把银子埋在自家密室里,也不情愿拿出来投入有风险的实业开厂上。
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黄土情节,别说这个种田第一得年代了,就算是后世,李大少爷还时常会想,等以后退休了回老家,弄个一壶清茶三亩土地的小日子。
财富总是云集于少数人手上的,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现在他面对的情况时财富全部云集于那些靠土地兼并起家的地主和士绅们手里。
但他也知道,不能向后世那样,把所有地主和士绅都得罪了,没收了人家的土地,那样只会使得国家更加分裂,何况他之前也说过,地主和士绅是这个国家最早接触外界的人,他们的子弟更是最早一批有了西化思想的改革者。
当这些问题一个个全摆到李默面前时他就知道,土地改革是必须实行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打击那些顽固保守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