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得偿所愿(2/3)
张珍沉默了。世上本无万全之策,当年讨逆校尉部无法承担那份风险,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如今重回南阳,也没有弥补的必要。兴汉国并不亏欠张珍的父母。
张珠说:“父亲,无论当年的讨逆校尉部怎么做,都是在为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努力。数十年来并没有改变初衷。这就值得我为之效力。您因为爷爷奶奶的事情,所以因私废公的拒绝我替兴汉军效力。这是极其错误的选择。”
张珍还是无法解开心结,只不过对张珠的坚持也不再坚持反对到底。梅园稳扎稳打,南阳进入太平盛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再抱着成见毁了下一代,珍味居没有前途不说,儿子的叛逆更会贻害三代人。
张珍不再限制张珠,毕竟兴汉军守护兴汉国百姓的理念从未改变过。即便是那些照顾不周的人,也没有理由拒绝进步。
走在离开宛城南街的石板路上的时候,刘正的心情很不好。当年兴汉军实力有限,不得不放弃了很多百姓。如今也面临着抉择,大家都是华夏人,却有数千万人在他人的治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样的无奈谁有办法?
赵云知道张珍对兴汉军心存怨愤,对刘正的冷酷无情却生不起一丝的反感。南山城创立之初,兴汉军为了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黄忠勒紧裤腰带组织屯垦团全力创收,甘宁也把海军弄成了渔民队伍。赵云本人也为了赚钱而找乌桓突骑拼命。
当年的南山城,为了钱放弃了很多东西。宛城缴获的那笔财富,是兴汉军崛起的关键。刘正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兴汉军只对南山城的百姓负责。
至于张珍和他的父母,并没有纳入南山城百姓的范畴。当年的讨逆校尉部能力有限,无法保护所有的人。即便是占据了华夏半壁江山的今时今日,梅园依旧没有办法保护所有的人。
刘正没有理由责怪张珍,却也不会对张珍一家心存愧疚。用兴汉军一直坚持的理念来解释,那就是只保护兴汉国的百姓。
赵云说:“庄主,据我所知蜀帝刘备为了补充战损,让简雍发行值百五铢钱搜刮民间财富。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就有超过三十万百姓死于粮价上涨。咱们是不是应该尽早展开统一行动,以免张珍父母的悲剧再次上演?”
刘正说:“子龙,梅园当前的储备并不足以展开统一大计。特别是预备官员的储备,根本就不足以在短时间内一统天下。强行展开只会搭上更多的人陷入痛苦之中。”
刘正告诉赵云,梅园可以通过妥协的手段一统华夏。就像当年兵不血刃的拿下徐州。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妥协的代价就是兴汉国的土地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