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仅仅是文学(2/4)
自五四以来,新便走了两条路。
一条路是模仿和借鉴外国,周作仁的小品文中就有日本的影子,他把日本中“物哀”和“幽玄”的美学原则挥的恰到好处。
徐至摩的诗歌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有模仿雪莱和济慈的痕迹。
说起来就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吸收精华。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借鉴国外的写作方式并没有什么。
另一条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鲁讯的小说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描写农村和农民展现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风貌。
沈丛文同样如此。和鲁讯不同的是他对农民怀着热爱和怜悯,而不是愤怒和批判。
鲁讯这个时候接到了厦门大学的聘,准备带着许广评离开北平,前往厦门。
他婉拒了林子轩的邀请,认为自己才能不足。恐怕无法胜任。
这是他谦虚了,鲁讯的小说集彷徨即将出版,其中的小说在报纸上大多表过,在中国文坛,他算是一流的作家了。
或许是对林子轩的不放心,或许是对国际笔会这个西方组织的警惕。
鲁讯拒绝加入中国笔会中心。
在广州,创造社的创始人们同样面临选择。
1926年3月,郭沫偌和郁达浮一起前往广州,进入国立广东大学教,后来郭沫偌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郁达浮仍旧在大学教。
郁达浮没有问题,同意加入,郭沫偌则陷入挣扎之中。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给他出邀请,这件事在中国圈子里已经人尽皆知了,很多人争抢着想要加入,机会难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