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历史之中(2/3)
而且,大多还是从日本贩卖过来的二手货。
日本文坛接触西方社会,学习了西方的文学创作技巧。然后中国留学生又学习了日本的创作手法,带回了中国。
就以川端康城的新感觉派为例。日本人学习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创立了新感觉派,然后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派文学。
为什么中国文学家不直接学习西方的创作技巧呢?
这就是小圈子思想。大多数中国文人并不懂得外语,接触的西方文学都是通过翻译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
特别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翻译作品。
林子轩找来看过,都是文言文,而且是意译。就是按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这让中国文人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区别并不是很大。西方文学不过如此,除了西方的科学可以借鉴外,西方文学还不如中国的传统小说。
直到白话文的推广。不少翻译家舍弃了文言文,使用白话文翻译外国名著。
如此才让中国文人意识到外国人的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学差别很大,但还是较为隔膜。
只有那些出国留学,直接接触西方文学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人非常少,就算回国之后介绍了西方文化,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中国文坛的风气。
所以说,中国文人对林子轩在西方文学界的定位不是很清晰。
《时代周刊》对于林子轩的吹捧让他们觉得一个在美国写通俗小说的人都能出名,那我们难道还不如一个写通俗小说的么?
我们只要在美国发表小说,也能获得巨大的声誉。
这种错觉让不少文人开始琢磨如何在国外出名的事情来,他们利用关系和外国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出版自己的小说。
甚至说他的小说比林子轩写的好上一百倍。
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受到一番奚落外,外国出版社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他们听说林子轩要在美国推广中国的小说,还负责出版,又把主意打到了林子轩这里来。
在他们想来,只要自己的小说能够在美国出版,美国人就能看出自己作品比林子轩写的好,自己也就能出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