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2/3)
而且,故事的语言同样是中国式的。
舒克和贝塔就像是两个中国孩子一样,很容易被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才是适合中国的童话故事。
至于《绿野仙踪》,他觉得中国孩子也要适当的接触不一样的世界。开阔眼界。
《童话大王》发行第一期的时候,林子轩特意拿出一千册送到上海各所福利院中,让人把里面的故事读给孩子听。看看孩子们的反应。
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惯例,以后每一期的杂志都会如此。
林子轩做了规定。只有孩子接受的童话才是好童话,可以继续写下去,如果孩子没有反应。那这个童话故事就没必要连载下去了。
这是《童话大王》创办的原则。
正如他在第一期杂志上说的那样:献给我自己的孩子,也献给全中国的孩子。
《童话大王》以低廉的价格和精彩的故事获得了成功。不少成年人也感兴趣。
这主要是因为林子轩的名气,他们想看看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写的童话故事是什么模样,但看过之后大为失望。
他们觉得故事太过幼稚。没什么意义,孩子看了之后也收获不了什么。
这些人把书籍当成教育的工具,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涵,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童话故事也要有教育意义才行,否则就不是好童话。
而且,林子轩通篇用的是大白话,一点文采都没有,完全不符合他大文学家的身份。
一些文人批评林子轩是糊弄孩子,办儿童杂志骗钱。
林子轩对此做出了反击,写了一篇《儿童文学的道路》,阐述了他的观点。
提醒那些人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要用孩子理解的语言来讲故事。
一个童话故事好不好,不是由成年人来判定的,要看孩子喜不喜欢。
林子轩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驳斥,那些人的观点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他们认为孩子还不懂事,需要大人进行引导,儿童文学起到的就是启蒙和引导的作用,要教会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儿童文学存在的意义。
这种重大的人生课题怎么能让孩子来判定呢?孩子们懂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