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节(2/2)
不要说他,就是石坚也对寇准心里毛毛的。不错,单论整个宋朝宰相而言,北宋有寇准,南宋有文天祥,也只有他们可以媲美唐朝时的房杜汉朝时的萧曹。可石坚知道政局与人品无关,或者说就象前世的皇马足球阿队,堆集了那么多巨星,岂不是年年拿冠军?可事实不是那回事。这段历史他还能记得,后来刘娥搞下了丁谓,贬掉了她的亲戚钱惟演,用了吕夷简为相,朝政就好得多了。同样这个吕夷简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但是如果真把寇准弄回京城,他搞七搞八的,弄得不好,反而引起混乱,现在朝中可没有一个大事不糊迷的吕端压制。这和后来神宗时期的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如果不是党争,随便按那一个人顺利将政策延继下去,都会对朝廷有好处。所以就是他自己也不敢把寇准弄到京城,而让他到洛阳当留守。
他还知道一件事,寇准今年要死了,也不知是他推动了历史的改变,或者因为迟了被贬的原因,到现在寇准还顽强地活着。但石坚知道就象真宗一样,即使能拖又能拖几年?顺便把他调到洛阳,也让他晚年有一个好归处。
刘娥说:“哀家那天在先帝临崩时就曾答应过你,只是这段时间忙忙碌碌,哀家也都忘了。”
其实石坚看到她虽然答应了,可脸上却是怏怏不乐。他又说道:“太后,我朝那个宰相最贤明?”
“哦,你在考哀家,要说贤明的宰相,王相,两位吕相,毕相,李太初宰相,张相都算是贤明的(王旦、吕端、吕蒙正、毕士安、李沆、张齐贤),当然如果寇大人能将他脾气改一下,也算一个。”
“微臣问的是最著名的。”
刘娥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不过知道他这样说肯定有他的目的。对于这个少年说话的本事她可是知道的,说话极其婉转,最后不但叫人听了他的进谏,反而心中舒服。她微微一笑说:“最贤明的在算吕圣功、吕易直、王子明三位宰相。”
石坚知道她肯定这样说,吕蒙正和王旦那是不用说的,吕端更是在拥立真宗登基上立下大功,所以她说出这三人不奇怪。
石坚说道:“微臣也是这样认为,他们能做好宰相不但是他们有才能,而且因为他们肚量大,能包容,有以民间才有传闻说宰相肚。况且太后是一国之母乎?”
这一句话终于让刘娥打消了疑虑,她笑道:“哀家早说过可以让这个倔老头子回来,你就不要再绕弯弯了。”
石坚心想我也不想绕这个弯弯,可不把这个弯弯绕出来,搞得不好连你对我都会产生猜疑。他又说道:“况且寇相年纪已高,再经过南方晒拷,估计。”
下边的话他没有说,但屋内包括赵祯在内,都听出他话音,那意思是没多少时间好活了。
终于这让刘娥生起了侧隐之心,毕竟与武则天相比,她心的确是软了许多。就是历史上寇准直到仁宗掌权后才平反,也是吕夷简的“功劳”。这也是一个内似丁谓的人,只不过他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没有丁谓那般恶迹斑斑。
她叹了一口气,说:“好吧,让他回来养老吧。”
直到此时,这首谕旨才发自她的内心。
这使元俨在暗中向石坚竖起了大拇指,让刘娥重新任命寇准,还用得心甘情愿,也只有石坚才能做到。连赵蓉也向石坚投向一个嘉许的目光。
但是石坚又跪下,说:“太后且慢下旨。”
刘娥算是尝到了李培那天的滋味。这少年说话峰回路转,一句话不知道绕多少弯子,不等他说完,可不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
石坚说道:“太后且慢下旨。现在朝中势局不稳,太后这道谕旨犹如滚油中浇入冷水,弄得不好,反而让那些人狗急跳墙,反而不美。”
元俨一听更是一拍大腿说:“石侍郎可大用,确实此理。”
刘娥也叹道:“依哀家看来这满朝文武也只有石侍郎一人才真正想着江山社稷。”
不过石坚听了却是冷汗直冒,他心里说:太后,你这话可有语病,我想江山社稷?难道我想篡位。他连忙说:“太后,无论是先帝,还是现在圣上,以及太后,对微臣视若亲子一般,微臣都不知道怎么报答。现在国事到了犹关重要的时候,微臣不敢怠慢。更是想辅助太后和圣上使江山社稷更安定繁荣。”
这样一来,不但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更是于不动声色中纠正了刘娥刚才高兴之下的语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