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2/4)
拓跋思谏请朱全忠发兵援救。全忠派遣匡国节度使刘知俊救援,大败杨崇本入侵之军。
公元907年,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朱温杀唐末帝李柷,自立为帝,国号梁,建都汴,史称后梁。同年五月,朱温鉴于拓跋思谏表示愿意臣服,加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公元908年十一月,思谏卒,由思恭孙彝昌继位。909年二月,彝昌为其部将高宗益所杀,三月,夏州诸将杀高宗益,推举彝昌族父蕃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朱温授李仁福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10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勖,因不满意李氏投靠其敌人梁太祖朱温,与岐王李茂贞率兵合围夏州,朱温派兵援救,夏州围解。十二月,朱温为了笼络李仁福,给他加官晋爵,先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后又进封为陇西郡王。公元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梁,仁福献战马500匹以示助梁。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
后唐政府建立后,李仁福因曾助梁同李存勖作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了拉拢雄据夏州的李氏以为己用,册封李仁福为朔方王。
公元933年二月,仁福死,子彝超继为定难军节度使。
在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后唐统治者表面上对他表示重视和信任,实际上很不放心,既害怕他潜通契丹,又担心他吞并河朔和南侵关中。因此,一直等待时机将他消灭,现在仁福去逝,时机已到。唐明宗为了消灭这一隐患,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即将彝超自夏州调到延州为延州留后,安从进自延州调至夏州为夏州留后。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军5万,前往接受夏州。彝超决心保卫夏州。他一面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调集党项羌和所谓“诸胡”(西北各少数民族)骑兵万人守城抵御。夏州城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城,城墙以“蒸土筑之”,坚如铁石。彝超命“四面党项部落万余骑,薄其粮道”,使后唐军队“死者甚众”。在唐兵厌战,粮运受阻,人民要求停止战争的情况下,明宗下令撤军,并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夏州统治者粉碎了后唐政府的吞并计划,这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次斗争的胜利表明,拓跋部与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中原王朝动辄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迫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就范的局面已被打破,经过这次较量,使夏州地方政权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种政治势力dú • lì发展和进一步建立国家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