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节(2/3)
杨念古刚想说话,看到秦安拿起陶刀上扬,在半空中划空转圈的标准动作,这完全是铜官窑的手法啊,顿时心头一滞,也没有责怪王红旗,止住了他那几个义愤填膺站起来的学生。
秦安切了泥,手掌轻拍,放入缸子里,用勺子挑了一整排瓦罐第一个里的些许粉末,忽然回头,“杨师傅,规矩你懂得。”
杨念古愕然,这少年居然懂得调泥,绝大多数陶艺大家都有调泥的习惯,把陶泥的湿度,柔软度和对皮肤的黏性调到最合适的程度,做起陶来得心应手,而且制作出来的陶器隐隐和个人气度相呼应,一些特殊的调泥材料搭配得当,甚至可以使得陶器的品质提高不止一筹。
调泥的技法和材料比例都是陶艺大家的不传之秘,当然不容外人觊觎观看,这时候杨念古已经不敢小看秦安了,指挥着那几个学生走出去,自己也准备跟出去。
“杨师傅,我的意思只是让他们出去。我说了是和你交流的,你也出去了,我和谁交流去?这种调泥技法,是我根据你最近的作品得到了启发,你给指点一二。”那群学生出去了,秦安谦虚了许多,眼前这位可是他真正的老师,崇敬钦佩的真正艺术家。
当初秦安跟着杨念古的时候,能够得到杨念古几分真传的原因就是秦安和杨念古两个人一起复原出了一种名为血丝瓷的失传调泥技法,这种新技法完美地复制了铜官窑失传的绝技,真正地让铜官窑技法一脉相传,而这种调泥技法的诞生,除了杨念古无数次试验已经极其接近了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安一次失误,脑子一犯糊涂,搞混了两种配料,最后却得到了手感极佳,品质上乘的胚泥,烧制出来后的陶瓷器,隐隐有红光,光照可透,在阳光下可见血丝游动,故名血丝瓷。
杨念古有些吃惊,这少年不像装模作样,但是哪个会把珍而重之秘传的调泥技法让别人观看,这种技法琢磨出来极难,想杨念古这样眼光精准的老师傅,却是看一遍就可以把用料的比例猜测出个bā • jiǔ不离十了。
秦安取的泥不多,和的也快,一面详细和杨念古说着比例,等把泥合出了九分熟,秦安让杨念古试了试手感。
“这……”杨念古又惊又喜,他很清楚用这种品质的陶泥做出来的瓷器,会是什么样让人叹为观止的珍品!这种触碰到肌肤上软硬适宜,腻而不黏的触感,正是他一直追求的品质!
“你是哪位大师的亲传弟子?杨某人感激不尽!”杨念古低头就要向秦安鞠躬。
秦安哪敢受,半跪着托着杨念古的手臂不让他弯下腰去,他只是不想让这位醉心陶艺的老师傅浪费太多时间而已,在他的印象里,杨念古为了重现血丝瓷,前前后后足足费了二十年寒暑。
“你老要是愿意,我以后出门,就和人说,我是杨老师傅的弟子。”秦安一直被杨念古这种老艺术家的精神所折服,再次拜师,心诚意至。
“那我求之不得。”杨念古看秦安一直不肯交代家里背景什么的,心中好奇,这时候他还不清楚这就是铜官窑失传的血丝瓷,只是隐隐觉得可能和血丝瓷有关,已经按捺不住那份激动了。
“谢谢师傅了,改日再行拜师礼。我还要在省城停留几天,到时候会做一件陶器,希望师傅你亲手帮我烧制,耐着性子看火的事情,我真做不好。”秦安顺便提了一个小要求,他尽管能做出不错的泥胚,但是烧制也是极其讲究的技术活,这方面的经验纯粹是日积月累的磨水功夫,不是他靠着记忆和一些先知先觉的小聪明可以弥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