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节(1/1)
以他们已经开始放慢了战车的脚步,并等待着伦敦下一步的命令。
此消彼长之下,德军的士气获得空前的高涨,并将进一步扩散到整个同盟国阵营,奥匈帝国的陆海军部门已经开始策划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他们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在亚德里亚海中打转,他们的陆军也希望能够前往罗马这样的大都市去见一见世面。
就连土耳其也预感到了局面将呈现出对它有利的转变,所以他们的海军一改长久以来的懦弱姿态,在5月18日当天对克里特岛发起了炮击,并将一个团的地面部队送上了岛。
这种种变化,但凡有一些战略头脑的军官都能够预感得到,所以,艾伦比将军决定回收他的部队,退守西奈半岛,甚至苏伊士运河才是他认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苏伊士运河将成为大英帝国的海上边境点。
5月19日,中华帝国第二十九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大英帝国远征军司令部艾伦比将军派遣的使者的书信,信中提出了举行停战谈判的请求。信件经由电报发回北京的时候,已经是20日的凌晨了。
第四卷343章政局
英国提出英方退守西奈半岛,将约旦河谷地区交给中阿土德四方联军管辖,双方以西奈半岛东线也就是从北面的阿里什港到南面亚喀巴湾的埃特拉港为界,以此线为埃及和阿拉伯王国的边界线,也就是英方与中德等各方联军的停火线。在达成停火协议之后,中德双方应当书面保证英军人员物资安全离开目前的交战区域,并互相交换俘虏。
初步看来,我自然是没有意见的,不过英国人的请求中也包含需要中方协助说服德方的内容,很显然他们对于这一条件下是否能够说服目前并没有在战场上捞到什么便宜的德国人并不抱太大希望。
从前线的战备状态来看,英军也没有任何懈怠,除了在南方率先出击占了立足未稳的中国人以点小便宜之外,在北方他们也坚守住了德土联军冲击下的防线。相较欧洲比起来,中东的英军显得更有活力和战斗力。
从德国人开展以来的姿态而言,他们接受这一条件的可能性不大,之前他们还与我的总参谋部有着关于直接控制埃及的打算,他们不会放着两面夹击的英军的大好姿态,把对手的有生力量放回到埃及去,这对于他们来说等若是将骨头六到后面去啃,以后的情况谁又能说得定?
所以我也指示前面仗照打,谈判照旧进行,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一面与德军方面联络。看看他们的反应。
国内的政局也基本开始明朗,新儒党气势如虹,在6月1日即将开始投票的日期就要到来之前,各个媒体的调查都显示出新儒党大获全胜,除了几个微妙的区域显示出其他政党尚有抵抗之力外,全国五十个省包括军队,藩属等八百张选举人票,也就是首届国会的八百个议席中。新儒党在首期调查的报告来看,很有希望获得超过八成五的议席,尽管这个数据未必准确,但很显然,张謇出任首任内阁元相基本已成定局。
从我深心的希翼来的总负责人的,从1916年到1920年的这五年间,我会倾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建立起他的威望,协助他解决一些他目前还不能够协调的问题。为1921年后的国家留下一个有声望有能力的元相候选人,按照我的估计,新儒党在开始的几次大选中绝对不会遭遇到任何实质性的挑战。工党虽然眼下人数众多,但他所代表的阶层从来就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习惯,并且也不会得到这个帝国的主体——士绅阶层的支持,这从他们所谓的五非口号就能够看出些许端倪,他们还不知道用一些堂皇的口号来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进行包装,所以,也许他们需要在过个十几二十年才能够真正成为一支成熟的政治力量。
所以在这个战局基本已定,所要观察的也就是美国何时正式加入战争,成为结束战争的催化剂,俄国那边还有些事情需要国家去落力进行之外,也就是内政方面的调整,包括国家关注的工业重点从军用逐渐向民用工业调整。继续加大科技,教育等长远方面的投入。逐渐开放一些过去集中在中央集权体系下地,诸如宣传等等方面,为未来国家整体从君主制国家完成向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转变打好基础之外,也就是宗藩体系是否完美完成过渡不出大乱子,还有就是新入土地的巩固工作了。
两教工作仍然是巩固土地,教化人民的重点,舍此之外,在宣传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向帝国传统中土之外的地区发展,包括各种戏曲特别是京剧——因为它有助于推广汉语的标准发音,各种传统曲艺形式,诸如相声,说书等中国化的文艺形式的推广,以及与建设部联合发起推广广播进县建设工程等等一系列硬软件的建设工程后。在海外也逐渐培养了一批对中华文化产生仰慕之心的外国人来,诸如粤剧在中南半岛上就颇有市场,不管是帝国版图内的缅甸行省,还是版图之外的南北安南两国。
地位最高的要算是阿拉伯王国的国王沙特,他比较喜欢说书这种形式,虽然他听不懂,但据前方的官员报告,沙特国王很有意向请帝国帮他把他得国的历史写成阿拉伯文的评述版本,好在阿拉伯地区流传。虽然显然他有着政治上的考虑,但这对帝国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国内目前通晓阿拉伯文和阿拉伯史的人才大多都有其他用处,一时之间也抽不出人来帮他办这件事。而且评书这种东西对语言也有着特殊要求,不是任何语言都适合去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
当然,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从现在局面来看,一旦英军撤离中东,回守埃及的话,埃及的阿卜杜勒家族的命运几乎已经被写定了,阿拉伯王国不会放过这个历史和现在都与他们有着仇恨的部落的,而且中德双方都没有理由去约束沙特不去干这样的事情。
从长远来看,保持阿拉伯内部一定程度的仇恨度,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现在的情况并不太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如今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了,当年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所遭到的反应即便是德国也罩不住它,我可不想现在沙特这样莽莽的就上去搞死阿卜杜勒,给什么人提供介入的借口。
所以尽管从军事角度来说英国的停火方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划算的买卖,但从政治上说,英军继续留在原地保持一个对阿卜杜勒家族的保护态势才比较符合帝国的利益。在将这些想法与前方的集团军司令部和参谋部人等分享后,我相信他们在战场上应当能够稍稍对我这个想法形成某些支持。
到了快5月底的时候,中东到欧洲的战场上就形成了若干的变化。首先便是5月20日的时候,奥地利军队深入到了距离号称“永不设防的城市”罗马不足二百公里的前线,虽然奥地利方面的统帅声称绝不会冒犯教皇陛下,但意大利政府不能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教廷,所以他们首先向同盟国方面发出停战电报,要求与维也纳在教廷的中介下举行和平谈判,尽管据传伦敦方面对此表示了严重的不满,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对意大利方面的防线压力解除做出太多的贡献,意大利人已经无法再顾忌伦敦的感受了。况且英国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这种念头在意大利海军在亚德里亚海南部的一场海战过后变得更加的强烈,意大利人虽然没有损失掉他们的战列舰,但是有三艘巡洋舰先后在巡航中被奥地利的潜艇部队击沉,海军方面认为如果奥地利在近期发动主力对决的话,意大利海军很有可能步入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后尘,所以他们建议政府尽快与奥地利方面签署停火协议,在米兰和威尼斯先后沦陷之后,意大利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再打下去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这种论调虽然没有得到黑衫党的赞同。但是军队的士气已经受到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