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节(1/1)
优势。届时中国和德国就可以分别携同阿拉伯和土耳其这两个曾经的敌人对约旦河谷的英军发动夹击。他认为目前的态势对他非常的不利。所以作为一个战术大家,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兵力和防线向地中海岸收缩,在形成对西奈半岛的保护之外。也可以借助地中海舰队的力量来对岸上形成火力支持。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也征询了地中海舰队方面的意见,舰队方面认为这不成问题,尽管奥匈帝国的海军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经验和实力仍然不足以克服意大利人的海上防线。意大利的舰队在执行着封锁亚得里亚海的任务,所以地中海舰队可以放心的将火力放在对他的支援上。
战火当然不仅仅局限在欧洲大陆,在缅甸中华帝国的军队开始向孟加拉地区挺进,海军也将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军人送上了锡兰岛,之前俘获的战俘也得以来到这个岛上,他们被命令对这里的港口进行新的施工,大批的物资开始在这个岛上囤积,这里很明显将被利用为中国和德国海军在印度洋的一个中转点。
战争在催化着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催化着思想界的革命,欧洲大陆如今最强势的国家德国在最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学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先生在五月初出版了他的科学巨着《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首次将他在1912年提出的,但是迅速被大战爆发的信息所遮去锋芒的大陆漂移学说系统成书,尽管在书中他的理论还有这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他的书仍然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形成轰动,他的书被迅速的译成外文版,并在这两个国家得以发行。
单独这一个理论当然不会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但是到了5月11日,一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发行了的政治学着作《国家论》突然的没有先兆的就走红了起来,这除了让这本书的作者,作了太久在野党的民主党党内两个最出风头的政治家之一的伍德罗·威尔逊很高兴之外,也让很多外国观察者觉得美国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变化——因为他的人民已经在开始思考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在地球上的使命。
现任新泽西州州长,曾经的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这本着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应当使国家也就是美国,和整个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当实现道德理想,何谓道德理想,也就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世界观。这本书的突然走红并且大红大紫,也让州长先生一时间成为美国国内最引人注目的新星,这让他的党派高层开始思考起几年后的总统选举来,要结束在野党的地位,民主党必须推出一个美国的国家偶像,或者说是圣人。
这个变化也让之前最当红的政治学着作《政治和行政》和他的作者,民主党曾经属意的政治学专家,宪政制度的学究古德诺教授暗淡失色。很显然美国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变化的年代,他们的原始积累已经结束,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且支配着这个国家走上新的道路。
当然,这种变化与塔夫脱总统在欧洲大战开始以来相对的不是那么热心是有一定关系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欧洲后裔当然有很多,欧洲发生的战争,或多或少会影响着美国人的情绪,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没有脱出门罗主义的槽臼,相对来说,这种理论支配下的美国对美洲以外的事务并不是那么热心。这放在和平时期或者美国仍然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显然是正确饿,但现在情况变了。美国必须要用一个新的主义,来取代旧的主义。
威尔逊在他的演讲中,给他的观点取名为责任主义。也就是美国对美国和世界都负有责任,促使世界接受美式的民主制度,解放应该解放的人群,这是美国的责任,也是责任主义得名的由来。尽管不久之后这种主义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名称——从战争中衰弱的不列颠岛上的一个大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用嘲讽的语调称之为理想主义。很多年后,美利坚合众国都将被这种主义所支配。
虽然它的名字很好听,但是细究其内容,很显然这种主义将支配美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发生对抗,用所谓的道德来约束和平衡国与国的关系,这显然太可笑了。这种主义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很多读书人都看出了这其中蕴含着的威胁。
随之也催生了中国的“责任主义”,长期以来的民智提升教育和儒家文化的发扬催化,让中国有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富有天下责任感的读书人阶层,虽然他们的身份有可能是士兵、军官,或者工人或者商人,但是他们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读书人,孔孟门徒。随后不久也就是1914年快年底的时候,在北京的一次集会上,已经退休在京闲居的辜鸿铭发表了他的演讲,几天后就出版了同名的理论着作——《春秋大义》。
《春秋大义》集含了辜鸿铭一生六十多年的复杂的人生阅历,从海外华人到帝国gāo • guān,他在改变着自己的同时,也读懂了这个帝国和它的人民身上的精神。这本书并得到了我的亲笔题词,也就是它的核心思想,一句熟的不能再熟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的重点当然是放在了第三百和第四部分,对过和天下的概念做了重要的阐述,天下已然不是过去概念的天下,二世如今正在战火中煎熬的世界。那么中国人呢在修身齐家之后,应当怎样去治国,应当怎样去平天下。
在我的题词的后一页,辜鸿铭亲手手书着一句他终身铭记的话,十五岁那年被他的养父母布朗夫妇带到英国去的时候他的父亲辜紫云在祖先牌位前对他说的一句话:“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的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第四卷339章选举
从常年的幕僚角色在官制改革特别是秘书制度的改革中成功完成到一个国家官吏的转变后,辜鸿铭也完成了他的蜕变,以六十岁的年纪,他以本身原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终于在晚年的时候突然大红大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读书人的偶像。
宣传部在他和他的这本书身上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辜氏着书所需的各项帮助都由宣传部无条件协助完成,并且在理论系统化上,宣传部也派出了几名年轻人作为辜鸿铭的私人秘书去从旁协助,并且在成书后,第一时间找到我御笔题词,春秋大义这本书,从儒家文化首重的个人修养入手,继而深入到当前社会下个人对与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国家对于天下的责任感。中国人应当志在四方之类的古语虽然也不乏这样的精神诉求,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成系统性的着作出来,也无从谈起建立起一个全民的责任信仰,如今,辜鸿铭填补了这个缺憾。
相隔浩瀚太平洋的两个大国,几乎是在同时出现的思想界的大变化,也在责任感这方面取得了共鸣,帝国对世界负有责任,那又是怎样的责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过去虽然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霸道的诉求,但是实际上可操作性很低。辜鸿铭在书中也对此进行了阐述,一个对世界的关怀责任开始渐渐在中国萌芽。而第二方面军对中南半岛等前殖民地地区的解放战争,便是契合这种思想的行动。
他的书发表后,在北京城乃至全中国的学校中首先引起反响,他在帝国大学演讲时,就曾经遇到学生发问说我们中华学子,如今难道一定要学英语德语吗?这是一个当前很常见的问题。以往的答案都是诸如我们目前要学习他们的技术,首先要弄懂他们的语言什么的。但是辜氏却用了一种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张狂的语调来回答问题的同时,也阐述了他对于责任感的理解:“我的养父母布朗夫妇,是一对英国人,在我十五岁那年他对我如是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