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节(1/1)
墨西哥在资产阶级革命立国之后,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压力。像古德诺这样的典型学者做派的政治家,恐怕连党内的选举都不会通过的。
所以,美国无论来的是谁,旧总统也好,新总统也好,在他们身上的外交努力只要到位就够了,他们会做出正确的合适的反应。毕竟美国人脑子没坏掉,他们没有神经病。尽管从目前来看,在未来欧战结束后,世界重新划分地盘的过程中,中美会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有一些利益冲突,但是那绝不是现在。亚洲是中国人的亚洲,如今不仅仅是挂在嘴边上的,而且也是明确的有武力保证的事实。
欧洲战场上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人也许是受了大海战胜利的刺激,陆军方面突然有了一个大的行动,西线陆军作战序列进行了一次改编,原本负责法国北部战争的五个集团军缩编为四个,人数不变,冒进的克劳克受到了撤职处分,而威廉皇太子被任命为得法边境的新组第五集团军的司令,他麾下辖有二十多个师,并在11月中旬以后发动了一系列试图突破法军坚固防线的战役,随着他麾下兵力的不断增加,法军渐渐露出撑不下去的迹象。
而巴黎方向的对峙战场上的德军四个集团军也连续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成效。这时候小毛奇承受的压力已经相当大了,据皇帝陛下身边的一些人传出消息,听说东线的马肯森将军给皇帝陛下亲自写了一封信,重提了一个被小毛奇否决的方案,已经引起了皇帝陛下的极大兴趣。
我通过合适的渠道也知晓了威廉皇太子的第五集团军的意图,他们现在似乎在试探法军防线的反应,为明年开春后突破防线直接兵临凡尔登,并继而对巴黎形成大包围趋势做好准备。
相信这绝不是一年之内能够做到的事情,所以,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到停止的时刻。
而同样在这个时候,英国人也开始筹划了一场陆地上的反击战,以试图挽回协约国集团至今为止表现出来的颓势。新加坡的太平洋舰队也开始陆续调回主力舰。
这些都不让人意外,真正让人意外的是英国人居然诚恳的向我发来了一份道歉电报,就敖广号事件正式向中国道歉,并表示愿意做出任何补偿。希望能在这个冬季与中华帝国就目前两国关系及利益冲突问题展开一场磋商。
这倒让我颇为惊讶,他们居然顶下了这个黑锅了?我才不信他们需要耗费掉两艘巡洋舰才打掉手无寸铁的敖广号……
第四卷309章不列颠的退让
英国人的海军收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世界的中心在欧洲,英国的中心也在欧洲,如果不列颠本土每天都要承受德国公海舰队的威胁的话,那么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威严都将失去根基,变得十分可笑。
而在公海舰队与本土舰队的大碰撞后,英国也迫切需要改变,但我绝对没有想到他们会变得这么快,变得幅度如此之大。在外交部呈交上来的点稳重,英国人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向我提出进行交易的请求,并深情款款的回忆起从光绪帝登基到大婚,又到亲政,再到两国缔结同盟的历历往事来,他们希望在冬季期间战局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派遣一个高规格的外交师团秘密来北京,希望就双方在将来阶段的立场调整问题进行磋商。并且别有深意地说,也许这样会避免中英之间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我并没有急于回复,虽然说很显然英国将作出前无先例的巨大让步,但我还没有天真到指望他们把印度让给我的地步,而且有受益就要有付出,英国人送礼过来,肯定会有所要求,他们的谈判价码和预期收益分别是什么,这些我都不知道,当然不可能贸贸然的就去接着烫手的山芋。
另外我也猜测到英国人一定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判断出第二方面军有即将发动发规模进攻的信号,所以才会在最后点了一句“中英之间直接的军事对抗”,这也可以理解,反过来看的话,他们也许是希望用中南半岛赖暂时满足我的胃口,随后再收获某些未知的好处之后,转过头来在欧洲战场上力争扭转目前的不利状况。
所以在指示外交部回复英方可以派遣规格适当的官员来华,但在来华之前,需将谈判的事物细单详细列出呈交给中方审批。中英双方并非是过去那种密切无间的盟国关系,在目前的时代来看,中英并不是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而同一天,业界到了英国人在大海战失败后的政治连锁反应的详细情况,11月5日紧急成立的西弗里亚海战调查委员会作出判决,直接指挥官杰利科上将以及麾下三十余人被撤职,皇家海军一下子少了许多将官。而新的本土舰队司令的人选还没有最终决定,还有带新的海军大臣的上任才能够决定——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因为连锁反应的关系。在内阁普遍遭到一挥的质疑后,引咎辞职。新的海军大臣的人选正在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各自人选的激烈争夺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两党都能够信任的人选来担负起老态尽显的皇家海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说皇家海军的这位大臣阁下已经离开伦敦。前往法国亲自指挥陆上战争,因为在海军达成的内阁官职之外,他还有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营长的职务。当然,由于他的家族在英国政治界的赫赫地位,以及他的家族和王室的良好关系。他在军中绝对不会只起到一个区区营长的作用的。
在当天召见醇亲王载洸、恭亲王载滢、肃亲王善耆、总参谋长徐世昌、外交部长伍廷芳、新任陆军部大臣王士珍,以及内阁的两个总理戴鸿慈和袁世凯及弼德院梁启超,教化大臣康有为等军政重臣的该级别御前议会上。分别听取了他们对英国这个态度的意见。众说纷纭,听上去都有些道理,但又似乎并不怎么着边际,更不用过相关的应对态度。不过总体而言,英国人能够开出怎样的价码已经是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了,无非是让步大小而已,而考虑到目前欧洲的战事以及中国可能能够对他们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个答案在殿中这些人的心里,早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我也就由着他们说,自己闭目听着,不时插上一两句。
载洸向来是沉稳的性子,虽然他心里对国内的军事控制还算不错,这从几个陆军出身的人对他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但是要是说到外交上的事情,他在见识比起载滢来就差远了。照载滢的看法,英国人应该会让出东半个亚洲的控制权给中国,在印度洋亚洲及中东区域,可能会稍许让步,而要换去的条件,无非是放俄国一马,并在新加坡方向上,中国要承诺德国人不得进入印度洋。
我基本上是不同意他的意见,在这个时代,承诺的作用恐怕还比不上一张废纸,开战伊始德国人无视比利时中立的外交对抗中,德国人早就明确的告诉他们在强者面前,协议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英国人所要的绝不可能仅仅是一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废纸的。
所以还是袁世凯的判断比较接近我的思路,在他看来,英国做出的让步与载滢的判断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所要求的可能会更多一些,除了俄国问题之外,他们也许会将新加坡和马来等地方的殖民地有偿赠送给中国,条件可能就是保护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对德国太平洋舰队作出约束行动,当然他们说要绝不可能是一份密约,而是明确向世界公布的正式条约,一来对中国来说可以避免南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二来中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得大片利益,从而会冲淡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的欲望,而如果中国撕毁协约的话,中国现在扮演的立场将会出现问题。而中国目前幅员辽阔,一旦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无赖的表现的话,很可能会动摇帝国的统治体系,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也就是帝国目前大片新辟领土的稳固问题,英国人很可能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