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节(1/1)
外交官员也尝试性地向德国人发出询问。德国人虽然说支持英国人在菲律宾问题上的立场,但是谁敢相信这样的口头保证,倒是德国人的太平洋舰队加强了奔袭训练和在坤甸北方增建了一个大型飞艇起降场的举动,说明了他们的想法。
但大英帝国的面子失却了三个月了,这是难以容忍的,大英帝国迫切需要在某些地方找回面子。菲律宾不合适,那就要从其他合适的地方来找。
中英当年短暂的蜜月期内的产物——中英联合舰队,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的象征性的军事存在,他还有他的价值,这是唯一一支可以在东部亚洲中国沿海附近自由航行的英国军事力量,所以,海军部将这只舰队剩余的不多的几条老舰赋予了新的任务——借用属于法国人的西贡为母港,在菲律宾各岛间巡航,以观察战事为名,以支持菲律宾的游击战,并扶植起亲英国人的当地领袖。
贝尔弗发现这几乎是他的军队在目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贝尔弗接到了中国人伸过来的橄榄枝。
12月26日,还在西方的假期中的时候,中华帝国负责菲律宾事务的醇亲王,也是皇帝的亲弟弟载洸在马尼拉官邸发表公开讲话,声称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目标——为中华海外子民复仇的任务己经完成,而中华帝国目前阶段下并无意将棉兰老岛并入版图,可以考虑在肃清暴力分子之后,重新考虑棉兰老岛的地位问题。原则就是中国在棉兰老岛会驻军,菲律宾不可以加入任何其他国家的任何组织。菲律宾组建自己的dú • lì的政府,但华人在其中的比例要超过半数,这是一个原则。而前总统阿奎那多,考虑到他并无太大的罪愆,可以释放,菲律宾可以以此为基调,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
从私下渠道里贝尔弗接到北京的消息,说中国愿意就菲律宾的军事行动,向大英帝国致歉。中国此次军事行动是迫不得己,为了该地区的持久和平,中国愿意与英国就此次菲律宾战争中出现的立场分歧进行谈判。贝尔弗傲慢的拒绝了这样的道歉,他指示他的部下,向中国发去正式照会,表示除非中国完全从菲律宾撤军,否则英国拒绝进行正式对话。
而北京方面的回复则是询问是否大英帝国已经将中国放在了敌对立场?
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英国方面就此没有了下文,这让我更加摸清了他的底牌。向占领区增兵以迅速肃清秩序准备下一阶段作战的命令当即就下发了。停战只是说给人听的好听的话而已,大好形势下停下脚步,军方都不会答应。
如今军中的鹰派势力在这一场战争之后,又得到了力量的扩充。整个皇家军队自上而下都充满了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股利的迫切需求,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停下战争的脚步,就连我也只能是顺着他们的毛稍微捋一捋让他们稍微安静一下而已。
但是还有两个人从菲律年的战场离开,乘坐邮船从马尼拉回到了上海,他们一方面是深感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是有大事要办——他们要结婚了。
春申号邮船将他们从马尼拉带回上海,吴海涛正好可以在周边地江南个城市修养修养身上的积年老伤,作为海外情报系统的佼佼者。虽然没有直接授衔,但是他的官职已经相当于上校级别了,自然有着很好的物质待遇。
“唉,那是一连一百五十多号老乡啊。”每当想起严兴家标的一个连遭整建制消灭的事情,吴海涛仿佛都能看见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敌人的火力下挣扎倒地的惨状,那些密林中的记忆,幽暗的光线,黑红的血,交汇着让他本该坚硬的心揪的发疼。
“老说这些。”回复了女装的叶备看上去稍显娇小,扶着吴海涛的胳膊向车窗外看去,叹道:“那不怪你,是你那个镇统老乡指挥的问题。”严兴家由于直接发现敌军主力,为后来的战争进程做出的贡献,战后被醇亲王亲自接见并连跳两级擢升镇统,当时宴会上这两个主角也是看到的,他们也是在那次宴会上由亲王殿下亲自主婚并给他们放假修养的。所以,叶备说起那个严兴家来,就换了称呼。
吴海涛吁了口气,叹道:“我晓得不是我的错,但他们毕竟是为我出气去的,而且我事前也知道那些土猴子要去那里,应该人不会少,但是没说。”
“你不是没说,你是没得机会说。那个老严你又不是不晓得。”
“唉,也是这么个理……”吴海涛叹了口气,有些无聊地打了个哈欠道:“但我还是想,要有个什么防弹的车子就好了。”说着拍了拍座板道:“就像这个,车厢全部用铁,人躲在里面……”
“那马儿呢?”刚说到这里,叶备突然愣住,想起什么似的惊叫道:“嗯,你这个说不定有用哦,直接用汽车改改看呢?咦?那是什么?”
车窗外,履带式的轻型拖拉机正在远处耕作。两个人几乎是同时惊声尖叫起来。
……
尖叫声也在巴黎的街头此起彼伏,这里的人民正在欢迎一个重量级的贵宾——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看着人群中欢迎的标语,以及偶尔冒出的对德国人的辱骂标语,这位国王不由露出了微笑。
因为最近大英帝国所面临的局面的缘故,在公开讲话中,他明显的流露出了对那个外甥的不满,“那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混账。”
要讨好法国人,这一句话就足够了。法国从上至下,每一个人都对这位国王充满着好感,在他们眼里,这位国王是一个正人君子。
爱德华七世国王在短暂的访法过程中,为他的政府带来了一项丰厚的礼物——英国与法国就北部非洲的争执问题,取得了相互谅解。法国正式承诺绝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任何行动,这就等于将原本由英法共管的苏伊士运河完全出让给了英国人。而英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即可。
但这两个国家显然都忘记了他们憎恨的那个人,威廉二世的国家在摩洛哥的利益不小于法国,英法签署这样的文件,便是等于剥夺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所有利益。
英国寻找盟友没有错,选择的盟友也没有错,只是他们在过程中显然忽略了老对手的感受。这使得欧洲的局势再也没有转圈的余地了。随着1905年伊始,英国与俄国彻底的结束了阿富汗问题的争端,并向俄国人提供了一千万英镑的援助奖金之后,他同时开罪了德国和中国。
这个过程是无可改变的,英国与中国的分裂,最核心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俄国问题上,一开始为了对付俄国与中国结盟,但后面始终是要为了对付德国而与俄国结盟,中俄之间流淌的血液绝不容许中国和俄国站在一个阵营,所以中英的决裂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而德国方面的殖民的利益受到了英法两国的联合侵犯,在中国还在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法国人宣布了一个决定,法国人正式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的监督下进行“改革”一系列由法国人规定好的改革条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明眼人谁都看得出出来。
不想失去权力的苏丹陛下,向柏林发去了求援。尽管德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目前他们起码要比法国人好。
威廉二世对于这个地方的重视程度,从他行动的迫切性就能看得出出来。1905年3月31日,在法国宣布改革摩洛哥之后的一个月,德皇威廉二世乘坐的舰队就已经抵达了摩洛哥北部沿海重要的战略城市丹吉尔,威廉要在此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在抵达港口发表的第一次正式讲话中,威廉宣称,德国将要致力于维护摩洛哥的dú • lì,并且重申了列强在1880年签署的马德里协议的精神: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任何妄图把摩洛哥置于己方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