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节(1/1)
朝堂中拉帮结派,对于张之洞的挑衅只是一笑,并不做理会,饮了口茶道:“香岩公所虑甚周,如此倒是鸿章想岔了。皇上,既如此,臣以为可在大同太原二府择一,东西兼顾,又新修铁路自大同北上,又可兼顾蒙古。”
我点了点头,问奕忻道:“六爷看呢?”
“回皇上话。”奕忻欠了欠身道:“少荃香岩说的不错,奴才看太原好了,听说那物事一要镪水制轻气,二要火油。正好延长油矿离太原也不远,正好供应。晋陕历来贫瘠,这厂子去了,也可兼富晋陕之民。说到铁路,奴才想到适才所议远东公司事,皇上是否可下恩旨准许远东公司营运铁路?此国计民生,全捏在英国人手里,长久必有忧患。”奕忻说着,眉头皱了皱,展眉一笑道:“但愿是奴才想岔了,近来奴才观英人行事,颇有维持日本,居间取利之心。是以夷技要学,夷心不能不防。奴才就这点子见识,皇上圣鉴。”
“不少了嘛。”我拍拍手道:“六爷说得好,就定太原。”我手指着地图道:“六爷你也没想岔,朕明白告诉你,英国人从来都是这么个政策,欧洲是谁强他就拉着次强搞最强。如今远东中日并起,我大清自然强盛过日本,是以他们也怕咱们一口吃下日本,往后就要威胁他们占的印度等地方。这个,防是要防的,不过不能明着防。”想了想,指了指地图道:“近来他们要把联合舰队搬到tái • wān去,是什么想法?朕不知道,朕看不能遂了他们的心意,tái • wān孤悬海外,万一他们窜掇生事,天兵猝不及防。朕看要让他们给朕守好门户,让他们去上海吧,上海开埠之地,教化要防,《中华时报》要尽快也在上海发行。民智要开,民忠也要加强嘛。”
奕忻一一记下。
我看着他,点了点头,起身踱步道:“刚才说的,是眼前之事,国家大计,落在这个计字上头,朕要说的,也是这个计字。张之洞,你初到北京,朕知道你是想作出一番功劳来的,朕委你统带工商,也是这么个意思,工商部以前是工部,六部最闲的就是它,所谓冬官嘛。不过,你可不能给朕猫冬啊。你热心办这个飞艇公司,是好事,不过你一部尚书办这个事情,浪费了些。”走到他跟前,将英国人赠送的一支墨管笔递给他道:“这管笔赐给你。”
张之洞初时听着像是挨批,突然又得了赏赐,一时之间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好不容易才谢恩完毕。我亲自扶起他来道:“今岁大考后,朕给你部里好几个大才嘛,张謇状元郎,又在地方上办工办商,很有经验,你好生用他。这次朕交给你个差事,打今儿个起,好生的给大清写一个国家之计来。不是攻伐略地的计,而是国家发展的计。自明年起,国家每五年要有一大计,一年要有一小计,每年进步一点点,十年八年下来,国家就有大变。这事不光是你工商部的事情,六爷你那边的内阁也要一起来办,国家就在你们手里,朕看着你们要把他弄好。李鸿章,军队里的事情,你也要计划起来,海军造舰计划要花多少钱,找哪国来造。陆军请德国教员,请多少,这都要一步步的计划起来。还有军工,这个你和张之洞都要去办,明年咱们能自造步枪吗?后年咱们能自造巨炮吗?还有新装备的分配训练,不仅是飞艇,朕预计着这几年将会有很多新东西出来,这些都要去计划起来。”我越说越严肃,三人都不禁惴惴着低下头去。
好不容易我说完了。三人才磕头领旨谢恩,我却没有让他们就走,而是将自己草拟的一份五年计划的条目给了他,大致的项目与数字我是凭着记忆中后世的一五计划的一些数字,略微根据现在的情况作了修正,而一五中的苏联外援,则被我改成了英国外援。
总之,从明年开始,我也要开始我的一五计划了。
第二卷113章清流
自今年起,各州府县也略微改变了以往的行政结构,在各沿海省份,接触洋务比较多的官员们也聘请了相当多的师爷,有的甚至是外国人来办理新兴事务,做的最好的是上海,因为有英租界的存在,上海道员相应的设立了许多行政局司来办理公众事务,同时工商业也有了长足进步,故而在工商业发展的初期,上海周边以及南方的广州周边,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
而根据中英同盟的协定,我令总署衙门逐步与英国人谈判,收回各租界,同时给予居住的英国人以国民待遇,并且令各地方政府保证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种保证下,到了十月份的时候,英国人可以在报当地地方政府批准备案的情况下,自由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两广六省居住经商,同时允许开设工厂。唯一需要限制的是,英国人在境内犯罪,不享有治外法权,受大清律例惩处。同时,清政衙门也加强了在上述六省的活动,以免各地方官与外夷勾结,欺压平民导致民变。在此基础上,英国必须撤出在租借的武装力量。
这个谈判是艰巨的,郭嵩焘为了这件事耗费了最后的心力,最后终于与英国方面达成协议,将英国人可自由居住的范围加上了直隶省以及山西省,英国人终于答应了撤出武装的要求,同时取消租界。并且,徐家汇天文台也将天气预报讯息与中国海军分享。
同时,向英国人请求大规模援助人才的请求也反馈给了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向中国派出工业,农林,贸易,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人员到北京师范大学堂,为中国培养相关人才。
而作为回馈,英国企业在中国的矿产,基建工程,以及军事采购等方面,享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如果那四艘战列舰的订单是现在发出去的话,德国人最多只能拿到一条,除非英国人不想造那剩下来的三条。中英双方就此缔结了《中英友好互助条约》,声明英国愿意全面帮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中国将保证英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优先权和最惠国待遇。
随着暑期的结束,京师师范大学堂的下半年度课程也要开讲了,便在这时,北京城内新办了一家私立学校:天道书院。主办者是翁同龢等几个赋闲在家的清流派,开院日期选在京师师范大学堂开学的九月初十日同日,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与新学对着干。
尽管是称病在家,但翁同龢两代帝师的巨大号召力仍然吸引了大批人物加入该书院,一时之间,京城物议沸腾。
江宁学正瞿鸿机丁忧在湖南守孝,仍然不远千里跑来捧场,同时一大批今科前科的落的举子纷纷加入。另外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的出现,让人感觉这翁先生现下虽然失宠,但说不定还有起复的一天呢。
比如尽管以前与翁同龢有政见上的差别,张之洞仍然派出了他的首席幕僚辜鸿铭到场为书院贺喜,并且送上张之洞的亲笔书写的条幅:万世之体。
今科新进士,现任工商部主事的湖南人叶德辉也在开门典礼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孔孟之道,乃大经大法,凡吾人所欲言,无不于数千百年前言之……等等诸如此类荒谬可笑的讲话,层出不穷。
而翁的感言更是大道理层出,以王化孝道为根本宗旨,以以王道化蛮夷的中心思想,长谈阔论了一炷香的时间,到最后,翁同龢与许庚身,孙毓汶一同揭开了正堂中的红布遮罩的中堂,在一阵鼓掌叫好声中,“忠恕”两个镶金正楷大字呈现在众人面前,使这正殿显得正大光明,气派非凡。
“翁师傅是老来俏嘛。”朝堂上,我对阶下弹劾翁同龢托病避差,对抗新学的御史端良道:“翁师傅虽然人不在朝堂,但朝堂上一举一动,他都知道着哪,端良你这么弹劾他,难道你不怕翁师傅对你不利吗?”
端良正了正身子,面不改色拱手道:“回皇上话,奴才身为御史,自当为吾皇直言奏事,若是畏惧报复,那奴才还不如不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