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节(全文精校版)(1/1)
处境可能更令人同情,但难道这就能说明他们不是卖国吗?
笔者举一个特例,张自忠将军。张将军也做出过卖国行为,但笔者不敢称他是卖国贼,为何?
因为张自忠将军为他的祖国死了!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品格比笔者要高尚的多,所以笔者宁愿相信他的以前是不得已、是受人愚弄。
而袁崇焕是怎么做的呢?在敌军越过蓟门后,他比敌军晚一天出发,却比敌军早到三天;敌军走的是直线,他避开敌军绕道。这说他一个临阵脱逃不过份吧?在祖国的领土被蹂躏、人民被杀戮的同时,袁崇焕却一直反复要求进城,避敌不战,这再骂他一声懦夫不过份吧?
一个人在坐下种种卖国行径后,还如此表现,那笔者凭什么要为他辩护?笔者凭什么要挖空心思替他找借口?
有人说如果袁崇焕不下狱,或许就能反败为胜,这逻辑笔者不敢苟同,因为逻辑上不能用没有发生的事情来反驳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某些人也可以说汪精卫不死的话他会倒戈一击;笔者也可以说袁崇焕不被抓他就会继续卖国。
归根到底还是笔者的立场问题。笔者为什么要替卖国行为辩护?笔者又为什么要替卖国贼张目呢?
有人说这部小说对袁崇焕太脸孔化,那怎么才不脸谱化呢?把卖国行为说成情有可原,拼命为卖国行为涂脂抹粉,对被伤害、被杀戮的百姓视而不见。把英雄弄得不像英雄,卖国贼不像卖国贼,这才不脸谱化么?
好吧,让大众理解卖国行径背后的苦衷这种工作是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干的。笔者是写小说,所以有限的笔墨只能用在对英雄事迹的歌颂、和对卖国行径的痛斥上去,笔者绝不会为卖国行为说一句好话。
笔者塑造的这个主角,他一开始出卖了爱国商人,他在去旅顺的路上屠杀百姓,这是笔者有意让他背负上的原罪,这是他欠民族、欠人民的血债。所以主角在他随后的一生中,必须不断证明——对别人、也要对自己证明,他一开始做那些事是迫不得已,他是在真心悔过。
在这个故事中笔者意图写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写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在面对一个类似抗日战场的局面时,他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他造成的影响,现在故事基本完成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笔者经常活动的论坛::sonicbbseastday
感谢天天活跃在书评区的朋友们,笔者经常在里面流连忘返。
最后很感谢起点这个平台,他们顶住了压力让笔者把这个故事写完。接下来笔者就要开始修改这个故事了,笔者希望通过修改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完美。
本书的出版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笔者会努力去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