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节(1/2)
个月,宋军没有进攻一次,荷兰人郁闷了,以为宋军要将他们饿死在里面,遂再次派出使臣要求投降。因为荷兰人只有一千多士兵,火器也不占优势,要冲出来拼命也打不过,实在没有办法。
荷兰使臣言tái • wān城无条件投降,城中珠宝金银全部奉上。至于赔偿之类的事,人在宋军手里,叫人拿钱来赎就是。
这下邹维涟犯难了,按理打仗的时候,别人无条件交出武器投降,当然是要接受的,武器都交了,要杀要剐还不是随你便。
但邹维涟有圣旨,要围着荷兰人,等援兵,围城打援……当时邹维涟接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荷兰人要是无条件投降了怎么办。
邹维涟犹豫,本来将在外有临机决断之权,按他的意思,当然就是接受投降了再敲诈一笔赎金,但是朝廷关于打击荷兰水师的谋划就不能实现了。这就是邹维涟犯难的原因。这时候他才感觉,皇上是出了一个昏招,什么围城打援,荷兰就算要派援军,等开到琉球都猴年马月了,不知道tái • wān城中的粮食储备是否充足……
有部下建议道:“不准投降不就行了?”
段五四三宫六院春
有幕僚建议邹维涟不准tái • wān城的荷兰投降,这样干自然是不行的,古今只有坑杀战俘的例子,没有不准人投降的道理。
邹维涟想来想去,只有派人到北京上奏皇帝,说明围城打援的难度,按照皇上的意思来办。这样也不用为没有实现朝廷预划的目标而负责任,邹维涟觉得,开国之后,还是少授人把柄为好。
从tái • wān城到北京,海陆几经辗转,到了北京的时候,tái • wān城前后都被围了一个多月。城中的荷兰人实在是纳闷,都说无条件投降了,为什么不让人投降?
而且宋国人也不进攻,将城池周围的工事修得十分坚固,军队日夜轮番守卫,荷兰人愤怒之下发动了几次进攻,都被宋军的火炮火枪打退。
荷兰人更加愤怒了,城中的人说:宋国人残暴、无理、变态,竟要将人活活饿死在城里。
荷兰官员对着城下的宋军咆哮: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人投降?你们驻扎在这里不花钱的吗?
但是邹维涟等人压根不懂他们说什么,懂荷兰语的人也懒得翻译。
邹维涟派出的人到达北京的时候,因为是前线急报,兵部收到军报,直接送进了宫里。开国之初,政务都很畅通,军报很快就到达了赵谦手中。
赵谦读罢邹维涟阐述的围城打援的困难性,这会儿才想到要从西方调军舰到这边来,可得花些时日,水师在tái • wān是浪费银子,便批红:准许荷兰人投降,看管俘虏,让人拿银子来赎。
这会儿韩佐信正在向赵谦进谏治理江南土地兼并的问题。
明朝以来,天下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愈日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帝国的稳固。明末爆发大规模战争以后,北方数省的人口死亡逃亡者过半,很多无主土地都被新帝国收为国有,可以调拨出来拿给自耕农耕种,休养生息,兼并的问题因为战争得到了解决。
但江南诸省没有受到战火的太大破坏,原来的地主到现在还占着大片土地,农民多没有自己的土地。
这在以前明朝的话,包括自谕清高的东林党,也不敢提出来解决的事,因为这些地主很多本身就是官吏,至少是掌握了社会经济的强势群体,这样一个利益集团,谁也不敢来触碰,包括皇帝都办不到。
可现在不同了,大宋立国之后,权力大洗牌,新宋朝权力顶峰的人,以前都不是大地主,现在社会资源被外边的人占着,还没来得及侵蚀到朝廷内部。韩佐信提出整治江南土地,就是帮助拥有权力的新贵夺得资源,朝廷上下自然反对极小。
韩佐信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阐述厉害,赵谦先是觉得很有道理,后来一想,要实施并不容易,地主们有许多乡绅士人,得罪了容易造成极坏舆论,要想根治,就会大量shā • rén。
早朝的时候,赵谦坐在殿上,暗示一些官员提出这件事来,在朝廷上讨论。意见分歧很大,有的官儿本身就是前朝旧臣,拥有大量土地,自然反对,也有的是新贵,极力支持,朝堂上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赵谦坐在龙椅上,将下边的人各种神态看得清清楚楚,他心里也在盘算,这会儿江南各地工商业发展迅速,土地被抢完了,积累的资本正好发展工商业,促进发展。反正时间还不少,赵谦准备等等再看。
于是下旨容后再议,将事暂时搁置。
退朝之后,赵谦便回后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