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1/2)
还在望着翻腾的红色潭水发呆。
骆佬死后,院子里的事情都没人操心了,丁细细怕大家醒来没有水洗脸刷牙,一转身就准备去打井水。李狂药笑说这些活儿放着,由他来干就好了,还叫丁细细快回客厅坐着。早上,雨水劈啪作响,丁细细怕李狂药淋湿了,硬要留下来帮他打伞。风雨交加中,李狂药拿开井盖,将木桶摇下,很快就打了一桶清水上来。
此时虽然到了夏季,但风雨飘摇了一晚,高温迅速下降,竟冷得像晚秋。丁细细想要把水烧热,可她接过木桶一看,上面竟堆起了细腻的酒花。所谓酒花,并非酿造啤酒时所用的酒花,而是在烧酒经摇晃后,在酒的表面形成的泡沫。李狂药见到木桶里有酒花,不由得深呼吸一下,一股浓郁的酒味沁入心肺。
“你家的井能打出酒来?这么神奇?”李狂药惊奇道。
“这怎么可能!以前都只能打出水呀!”丁细细不敢相信,拿手蘸了木桶里的酒,尝了一口就啧啧地夸,“这酒味道真好!”
李狂药不用尝就看出来了,因为酒花堆得细腻,这表明酒是上乘货。由于酒度不同,或酒液成分不一,酒的表面张力也各不相同,这会通过酒花粗细表现出来。外行用酒花来衡量酒的好与坏,是最普遍的。只要你将酒摇晃,观察它起的酒花,越细越好。反之,粗的,甚至没有酒花的,都是劣质货,多喝无益,商业上也常以此来决定一瓶酒的价值。
在古代,还没有酒精度的概念,甚至到了民国期间,酒度计的使用还没普遍,大多酒坊就把酒花与酒度联系起来。关于酒花还有许多学问,酒花也分为许多种,李狂药以前在中山学过皮毛,后来在《醉龙神篇》看到酒花更多的内容,很快就融会贯通了。
丁细细心生疑惑,俯身望了望,可天光灰蒙,一探头就看不清井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加上雨风狂吹,酒味散得快,以致他们差点没闻出蹊跷。一夜风雨,井底起了这种神奇的变化,李狂药就想起了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不乏神井产酒的故事,比如说山西的一个酒村以前就一口井,它的水不仅有酒味,而且用它煮包不溢锅,盛水不锈器皿,洗过的衣服也特别柔软。当然,现代人如今听这个故事,多少会觉得夸张,但神话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李狂药觉得传说的井下也许有古酒埋藏,因为酒液泄露,所以井水才有奇效。
当下,李狂药就想,可能井下埋了古酒,但这里以前是一处水潭,谁会把酒埋在这里?只听人说,酒埋在灵气蕴积的地方,能够越来越美味,没听过埋在腥丑的水潭里。
“我去叫老爹起床,你在这里看着。”丁细细放下水桶,还了伞后,立刻就飞奔上东楼。
李狂药老实地站在原地,将伞挡在井口上,防止雨雾飘落,污染了美酒奇井。静等了几秒,李狂药还是忍不住,弯下腰蘸了酒液,也尝了一口味道。那味道香中带辣,一股酒劲振得舌头打颤,很是谗人。李狂药喝的酒不算多也不算少,但他尝不出酒的来历,只觉得不应该产自中国东部,因为那边的酒再猛也有一种细腻感。
“应该是西北这一带酿的烧酒吧?”李狂药尝完了,又尝一口,并心想,“不晓得〈醉龙神篇〉有没有记载过。那书很神奇,连味道都能描述出来,晚上再去看看好了。”
没过多时,丁忘忧就跟丁细细走下楼,撑着伞来到井边。接着,王欧阳也大摇大摆走下楼,并故意挡在万长青面前,走得老慢,想急死后面的人。等长辈们都来了,各自尝过了木桶里的酒,他们也猜不出酒的来历,只一口地称赞难得一见,酒味仙猛。万长青尝过了,还去摇了摇,一见酒花细腻,他就奇怪地说猛酒能堆出这么精小的酒花,实在少见。
“难道井下面有问题?”王欧阳摸着胡渣问,“丁老妖,这里是你家,你是不是在下面埋了好东西?”
“我也不知道。”丁忘忧实话道。
“真的假的?是不是不舍得给我们喝?”王欧阳半开玩笑地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