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节(全文精校版)(1/2)
而道:“臣妾得蒙官家恩宠,一门显贵,别无所求。今日,只求官家一件事情。”
“嗯?何事,只管说来!”
徐秀娘将公主交到宫娥手中,撑着大肚子想跪,赵谨慌忙扶住:“你作是这甚!”
眼看就要临盆了,你这一跪,要是跪出事来怎么整?
“叔父徐卫,已经为国征战半生,称得上劳苦功高。也正因如此,叔父担心盈满之患,所以自请去职,隐居于林泉之下,不问时政。”
“官家或许不知,臣妾的祖母在生下九叔之后便不幸去世。九叔实由臣妾之母一手抚养长大,所谓长嫂如母,在母亲眼中,九叔既是兄弟,又是儿子。如今,臣妾的母亲还在病中,她时常挂念着叔父。所以,请官家,再不要提出山一事。”
赵谨听了,大惑不解:“这是为何?你母亲既然这般重视你九叔,那……”
“自古以来,功高主疑,权大朝忌。若官家再任用九叔,只怕流言蜚语四起。再者,臣妾的父亲时常写信询问九叔情况,他的战创未愈,也难以担当重任。”
赵谨听罢,叹息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刘光世这回为何据实以报?只因事情已经瞒不住了,丢了西安怀德两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都山”被契丹人控制了。昔日宋夏相争,西夏之所以敢与大宋抗衡,一是其兵强马壮,二就是横山天都山之险要。
现在倒好,西夏早完了,天都山倒让契丹人夺了去。若让他们在此站稳脚根,以后时时都可威胁泾原地区。
而泾原是关中的障碍!
朝里不论派系,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大臣们不禁疑问,刘光世到底在陕西干什么吃的?之前搞得民怨沸腾,各界不安,如今又连吃败仗!
你若说西军将领大多是徐卫故旧亲信老部下,不听他指挥,阳奉阴违还罢了。可这回的作战计划是他亲自拟定,官家御准的。西军不是照此执行的么?
素来以直言敢谏而著称的胡铨再次上奏,强烈要求重新启用徐卫主持陕西军事。让人意外的人,朝中持此议的人居然还不少。
赵谨似乎也动了心,问秦桧意见,后者直言不可。难不成这天下就他徐卫一个人会带兵打仗?没有了徐屠户,就得吃带毛猪?
又问折彦质,得到的回答却是,先看看。
看什么?看和谈能不能谈得成,如果能谈成,自然就不需要劳动徐卫大驾了。
可和谈这种事,有个讲究,敢战方能言和。因此,刘光世亲提神武右副军五万马步北上,与秦凤帅张宪所部一道,兵抵镇戎,打算跟辽军来个决一死战。
本来这姿态是挺高的,作为川陕最高长官,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多少能振奋士气。可刘光世把部队派出去了,他自己却留在了渭州城里遥控。而且还留了三千骑兵在他身边。
前头的将领们大为不满,你既然都说亲自北上了,怎么不在军中指挥,还留那么骑兵?万一战事不顺,你撒丫子就跑?
可气归气,仗还得打。
宋军扎在开远堡,辽军驻在三川寨,两军相隔只有几十里,大战一触即发。辽军上下对此役是志在必得,因萧总管下了严令,只要战胜此役,西军就被动了,大宋也被动了,到时主动权在我们契丹人手里,要怎样便怎样!
然两军对峙不到三日,辽军突然后撤,而且是往西安州方向撤退。这头不明就里,一探才知,原来是两位徐大帅引军赶来。
刘光世闻讯大喜,神武右副军、秦凤军、泾原军、鄜延军的精锐都在这里,加起来十余万步骑,何惧辽人?因此,火速离了渭州,北上至军中坐镇。
正当他要下令进攻时,朝廷的使者到了,要和谈。
刘光世思之再三,事情弄到如此局面,我如果不扳回一城,这宣抚使的位置如何坐得稳?可又不敢违背朝廷的意思,只能强压着各路大帅们,不许进攻。
这一来,惹毛了泾原帅徐成。脚下就是他的地盘,他可比谁都着急,和谈?这有什么好谈的?契丹人踩着我的地,我还跟他和谈?于是强硬主张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