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节(3/4)
这些年,他时常冲锋陷阵,也算赢得了一个帅位,拉起了几万人的部队。但如果李纲决定在关中决战,一切就变得不可预知了。会不会如同历史上的“富平之战”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延安沦陷以后,徐卫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从穿越到大宋,正逢金国南侵之前,受家族背景的限制,他选择了“武人”这一条路。最初,没兵没钱没粮,依靠朝廷来出位,这是必须的。现在,手底下马步军五万余,官也做到了四品,预备节度使。无论声望,实力,都到达一定高度了。
但到了这个时期,曾经对他非常有利的因素,“朝廷背景”,也开始制约他了。打个比方,如果他只是一名纯粹的西军将领,那么宣抚司的命令,想听就听,不想听就阳奉阴违。可有了“东京背景”,他就不能这么干。他是朝廷派来的,他的靠山就是李纲,所以他必须严格招待李纲的命令。哪怕这一次李宣抚决定在关中会战,他也没得选择,就算明知是条死路也不能违抗。
这一点让徐九觉得很不好,尤其是张深投降之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同样是西军,同样拿朝廷的粮饷俸禄,曲端等辈可以不把李纲当回事,张深之流甚至连所谓的民族大义也不顾了,直接投降叛国。凭什么我就要一步一脚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我穿越到大宋来,是为了给赵家当忠臣么?历史上,岳飞岳武穆,就是忠直之臣,战绩显赫,名动天下,可除了在后世的历史教科书上留下“民族英雄”四个字外,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直捣黄龙,迎还二圣”,永远也没有实现。好像后来的教科书,还不称他为“民族英雄”,只是个“抗金英雄”。
当然,如果赵官家有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本事和胸襟,西军这些将领个顶个都跟卫霍,李靖一样,那我也情愿和大家一道同心抗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我也认了。可问题是,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有鉴于此,徐卫这些天以来一直在思考,他的出路在哪里。
第三百四十一章真正的英雄
徐原临走之前曾经跟他和徐四长谈过,鄜延沦陷,金军取关中是早晚的事情。局势演变到现在,除了退守秦陇一带外,别无他法。如果李宣抚赞同便罢,如果他执意要在关中决战,我们也不能去送死了。当然,明着违抗宣抚司军令自然不行,咱们得想想办法。而徐卫现在,就已经想出一个办法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