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节(1/4)
……”
话刚开了个头,徐原性急,不耐道:“宣相,坚守坚守,至少也得可守吧?这关中一马平川,怎么守?不是长金贼志气,女真大军一过黄河,关中就等于是沦陷了。所幸,完颜娄宿中了种太尉的计,被引到定戎去。现在粘罕卷土重来,压根不靠近渭水,鄜延一失陷,关中就已经袒露!”
李纲没有打断他,耐心地听完之后,问道:“若守长安,你有把握么?”这话其实根本不用问,徐原的态度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后者似乎不想把重复过多次的主张再说一遍,略一思索后,反问道:“宣相,若要坚守关中,兵马自何处来?”要跟金军在关中大战,不说多了,至少得十万八万兵力吧。
李纲沉吟道:“陕华、泾原、秦凤三个帅司的兵力加起来,就已经超过十万人,况且还有都统制曲端手里的部队,应该足够吧?”
这话如果是旁人说的,徐原早火冒三丈了,打仗不是比人多!但李纲为文官,不懂军事也正常,况且人家是陕西最高长官。因此,详细解释道:“宣抚相公,首先曲端会不会来是个未知之数。其次,就算把种太尉、徐卫、赵点和卑职的兵力加起来,也无法保证战胜金人。自古以来,征战首重地利,骑兵利旷野,步军利险阻,在关中和金人决战,诚为不智。此外,宣相试想,如果我等在关中战败,后果是什么?”
这一点李纲倒是十分清楚,如果集结几大经略安抚司的兵力,万一战败,也就等于宣告陕西沦陷。因为你把部队都集结到关中来,打败之后,金军接收城池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照义德的意思,关中是必弃不可?”李纲沉声问道。
徐原也叹一声:“卑职世受国恩,若宣相执意于关中会战,我必身先于士卒,蹈死不悔!只是倘若战败,则全陕尽失。”这就有点违心了,其实他早就打定主意,如果上头不听劝,非要在关中平原与金军决战,他哪怕背个违节的罪名,也坚决不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