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节(2/2)
李纲闻言色变,失声道:“太尉的意思,是放弃长安?放弃关中之地?”
种师中见他这种反应,皱眉道:“莫非宣相想集结人马,于关中会战?关中之地势,利于马军奔驰,此为北夷之长。鄜延一丢,金贼再无后顾之忧,必倾全力而来!若集师关中,无异于自取败亡!”
李纲未置可否,只是沉声道:“京兆为陕西首府,不战而弃,恐天下非议,朝中言官也将群起而攻。对朝廷,无法交待。”
种师中摇了摇头:“我辈以军旅之事事官家,余者一概不问。”他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武臣,我只从军事角度看问题,政治方面不是我该考虑的。
但李纲是文官,而且是一方守牧,他不能不从政治角度多加考量。沉默一阵后,又问:“若是放弃关中,又当如何?”
“陕西诸路,有天险两处,一为子午岭,一为陇山(六盘山)。子午岭可保环庆泾原两路,陇山可护秦凤。今曲端已回环庆,若金军往攻,他必死战以保根本。再遣徐原引军回泾原,则缘边两路无忧。陕华地处关中入口,除定戎据华山之险外,无所依托。宣相当移徐九所部入秦凤卫戍。如此一来,金军在收取关中之地后,无论向哪处进兵,我方皆可固守。”
“金贼想在陕西长驻,必耕作田地,以充实粮饷。此时,各路帅守已据住险要,则可出偏师以袭扰,便其无法耕种。诚若如此,金贼只得往河东求粮,日久必生困境!”
李纲听得很专注,与其他朝中重臣相比,他有个优点。虽然也不懂军事,但极少瞎参谋乱指挥,因为他知道打仗并非自己所长,就该多征求带兵之人的意见。种师中给他分析的局势,以及提出的建议,不管他采不采纳,但总算是指明了一个方向,不至于象先前那般六神无主。
不过说老实话,让他放弃关中,尤其是放弃长安,他还真不敢。还别说这是种太尉一家之言,哪怕就是真知灼见,高瞻远瞩,朝廷里那帮人不会理你这些。他们只会揪着你不战而放弃关中千里沃野。尽管,现在关中地区的河中府,同州,华州一部已为金军所占。
想到这些,他试探着问道:“长安城池高大坚固,城内屯粮足够支撑十万大军吃数年,就此放弃,岂不可惜?”
“那敢问宣相,由何人守城抗战?”种师中反问道。陕西诸路兵马,你指挥得动么?你下道命令调兵很容易,可谁听你的?
李纲自然明白这一点,回答道:“旁人不敢说,但徐卫带甲数万,且屡于金人战,胜多败少,命他引军入长安如何?”
种师中闻言苦笑,暂时没作回答。李纲见状,再三追问道:“有何不妥?”
“宣抚相公,徐九年纪虽轻,但有勇略,有胆识,其部与金军纠缠多年,称得上是一支劲旅!恕卑职直言,如今陕西诸路里,宣相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徐卫这一路。宣相若把他拉去长安,金贼必集全力灭之。相公要是把徐卫都拼光了,今后还能依靠谁?”
一针见血!醍醐灌顶!
李纲听罢,竟然觉得后怕!不错,官家虽然派了好几员军中后起之秀到陕西来,可如今真正成气候的,只有紫金虎。姚平仲一时背时倒运,现在居然成了个光杆。刘光世就不说了,张深投降,他估计也跟着去了。
关键时刻,真正能支持自己的,只有徐子昂!想了一阵,忽地忆起“制置副使”这一茬,便向种师中通报了东京留守司已经命徐原暂代他的差遣。
对此,种师中虽无异议,但却掩藏不住落寞。沉默好一阵后,方才道:“徐氏兄弟皆将门之后,徐义德之父早年与我有旧,由他暂代最为合适。”语到此处,停了停,又补充“我有兵两万余,皆随我征战多年。这病一时也好不了,兵马就交给徐义德节制吧。”
什么叫公而忘私?什么叫大局为重?这就是!西军将领,哪个不把差遣军队看得比性命还重?可种师中现在非但对他的差遣被取代没意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