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节(1/1)
卑职去为妥。”杨彦争抢道。这厮定戎一役,率所部精锐重步军齐头并进,把金人绞杀得鬼哭狼嚎,在敌溃退之后,又紧追不放,以致金军挤入渭河溺毙者不计其数,战功卓著。可仗打完之后,他还一个劲儿叫着不痛快,因此一听说要打潼关,便抢着出征。
两将相持不下,徐卫却早已定下了人选。杨彦骁勇,每临阵皆身先士卒之前,不畏死,不退却,其部也作风强悍,坚若磐石。野战中,他就是虎捷军的强盾和重斧。但潼关雄居天下关隘之首,杨彦虽勇,只怕一时之间也难以攻克,毕竟他缺乏攻坚战的经验,还是用吴玠为宜。因此道:“罢了,你二人也不用争,吴玠领军取潼关陕州,杨彦随本帅回定戎,另有紧要差事。”
四月初,吴玠率虎捷偏师东取潼关,陕州。徐卫虽然升任经略安抚使,改知华州,但他却仍将帅司设在定戎。实际上也没甚差别,定戎军原就是从华州和河中府分出来的。他现在除了防守关中入口外,主要精力便放在扩军之上。陕华路成立不久,又遇上金军入侵,因此无论制度和人员都还不齐备。这就给了徐卫很大的发挥空间。
经历河东和定戎的一系列战役,虎捷折扣还是比较重的。当初两万出头的规模,现在只剩下一万四千多人,徐胜的同州军一直维持在四五千的规模,经历这次战斗减员,恐怕就更少了。再加上曲端在耀州集结军队时,又把原本该属于陕华经略安抚司节制的部队,如张中孚、张中彦的河中府驻军,以及康随的华州驻军都调走了。也就是说,现在整个陕华路,就靠徐四徐九麾下两万人不到的军队在支撑。徐原虽率军驻扎在华州,但毕竟是泾原的部队,迟早是要回去的。因此,目前陕华的兵力显然不符合一个经略安抚司的规模。补充兵源,迫在眉睫。
好在,徐卫当初从河东流民以及招安贼寇中挑选了勇壮,操练乡军,作为预备部队。以前担心引起上头注意,不方便大肆扩编,现在万事俱备,也就不用顾虑什么。遂将定戎乡兵,按原有建制编入正军之中。使得陕华帅司的兵力一下增涨到四万六千人的规模!
因陕华仍旧面临战争威胁,徐卫没有急着整编部队和重新划分建制。而是一面向京兆讨要军饷装备,一面加紧火药的试验。
此前,他已经会同工匠,将火药的配方定为焰硝、木炭、硫磺三种原料,通过不断提高焰硝的比例,达到增强威力的目的。虽说与后世的炸药相比,还相差甚远,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一种长足的进步。
四月初,陕华都作院的匠人们经过多次比对试燃,最终确定了火药配方的详细比例。在没有新式器具的情况下,徐卫命令借用宋军原有的火器,试验新药的威力。工匠们也是独具匠心,在看到新火药的威力之后,根本不用徐卫提醒开导,便改用铁罐盛装药粉,大如面盆,以砲车试射,投百十步外,砲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其爆炸范围在半亩以上,显示出了较强的威力!
但徐卫并不满足,要和女真人争雄,就不能单靠依托城池防守,必须得有野战的概念。而欲行野战,就不得不面对金军的精锐铁骑。从前的战术,都是靠长枪阻击,重步遮掩,弓弩远射。既然现在有了火药,就得考虑怎么把火器运用到野战之中。
用砲车显然是不行,两层楼高的砲车运到野外作战?明显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体积更小,运用更灵活的火器!那就是枪炮!可要在当前条件下,要制造枪炮,无异于登天。一来没有技术支持,二来也缺乏必要的理论。shǒu • qiāng自己用过,也知道节构,可就算你把图纸都画出来,工匠们也没有办法做。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宋军现在的管状火器基础上加以发展。现在现在军中的管状火器,只有一样,就是突火枪。说起这东西,徐卫那叫一个郁闷,那玩意是用竹筒作的,里面装上火药,士兵手持,利用火药燃烧喷射出的火焰来焚烧敌兵和器械物资。
第三百章铁管火器
虽然突火枪的发明标志着第一种管状火器的诞生,但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首先,因为火药的配比问题,使得它的威力相当有限,仅能用于焚烧敌人器具粮草。其次,枪管是用竹子做的,非常脆弱,尤其是在火药灼烧之后,摔在地上都能折断,至于炸膛那就是家常便饭了。最后,此时宋军中的突火枪,还没有发射弹丸的先例。同后世的管状火器相比,它只能是一个概念产品。因此,徐卫要研制管状火器,第一步,就是把竹制的管换作金属。
陕华经略安抚司所属都作院,设置在定戎城西北角。那里原先是城中一大户人家的宅院,白额兽占领城池期间,这家人被杀了个干净。徐卫收复定戎,贼寇逃跑之前放火焚城,这里也被烧了面目全非。都作院初创,知门衙门召集泥瓦匠,盖了两排新舍,一为都作院官员的办公及住宿之地,一为作坊。又辟出地,专供作院试验器械。古代就是好,地广人稀,基本上不用征地,不用强拆。
徐卫虽然命令都作院研发新式火器,但其实参与的只是少数几个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其他的仍旧铸刀枪,造弓弩。
“大帅来了。”铸造房里,有工匠低叫了一声。这处作坊房舍极高,且空旷,几名工匠正围着一尊冶炼台,熊熊炉火照亮了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两人打着赤膊,露出一身精壮的肌肉,正奋力拉动着风箱,以助炉中石炭燃烧。
听得这一句,拉风箱的更加卖力,其他原本在旁围观的匠人也赶紧找点活在手里干。他们从前在其他各府各州作院里,一两月难得见到主将一次,可自打追随徐卫以来,要是有几天看不到,那才是咄咄怪事。
徐卫穿着一领青罗袍,头上戴着折上巾,要不是腰里那根扎眼的御仙花带,谁能相信这是陕华经略安抚使?手里提根马鞭,身后跟着杜飞虎并几名卫士,他大步踏入坊中。一名监工的都事慌忙迎上前去,抱个拳道:“大帅。”
“嗯,前天我交待的事可曾办妥?”徐卫大声问道。
那都事绷紧了皮,将对方引领到作坊外,只见空地上,靠墙停放着三件器物。外面是长方形的木框,里面全装的沙,看样子还杵得挺结实。徐卫一看,立即来了兴致,将马鞭挂在手腕上,蹲下身去,仔细察看这三道模具,而后吩咐道:“打开。”
都事暗吞了唾沫,此前大帅再三交待,此事至关重要,务必上心。自己倒是不敢掉以轻心,可问题是,从前谁也没有铸过这东西,也不知道合不合大帅心意?硬着头皮,唤来工匠脱模去砂。随着模具的打开,细砂逐渐被刨走,一件黑色的器物露出原形来。长约有两尺,粗如杯口,似乎是用铁铸造而成。当两名工匠将这东西从模具中取出来后,徐卫愣没从它身上瞧出枪炮的影子。
首先,这玩意铸造得太粗糙了,就没一点光滑的感觉,摸着还硌手。抬起管口一看,管壁约莫一指厚,中空,在尾端的管体上留有一个小圆洞。最让郁闷的是,这东西居然前后一般粗!记得从前看到的古代火器,好像都是前细后粗?
他在那儿检查着,杜飞虎及一班卫士就围着看,没人认识这是个啥。新式钝器?那这未免也太重了吧?看模样,少说得有五六十斤!而且就两尺来长,拿在手里怎么使?
徐卫起身叹了口气,拍掉手上的细砂,又指着另外两个模具道:“都打开。”
那都事见他叹气,心中一惊,忙道:“快!打开打开!”另外两个模具里的东西,也跟先前的差不多,只是长短粗细有别。
徐卫操起那最长的一杆,估计三尺出头,有手臂粗,手入颇沉,得有二三十斤。士兵们看到这具才松了口气,好歹有个钝器的样了。只见大帅将眼睛对着那管口往里看了一阵,又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