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节(1/3)
猫阿狗都能入伍。二来,也不想在立足未稳的情况招来某些人的猜忌。因此七万人里,就挑出来不到四千。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如果朝廷不给他们出路,这些人就会铤而走险,拿起刀来自己找活路。
徐卫为这事急得上火,又是走访,又是商议,最后想出一个法子。定戎因兵祸,原住百姓折损较多,留下许多无主之地。可将这些投诚贼寇,逃亡难民召集起来,分给土地使其耕种,既能稳定局面,亦能增加收成。这个方案报到京兆,李纲认为可行,又报给东京。朝廷里执被大臣们吵得脸红脖子粗,谁有闲功夫管定戎这点小事?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何栗大笔一挥,同意,照此办理!
既然朝廷批复下来,李纲也就鼎力支持。拔给了定戎一笔钱和一批物资,徐卫遂将境内流民,投诚贼寇召集起来,挑选青壮年编为乡兵,发给口粮器具,于少华山等险要之地构建永久性营寨,派遣虎捷军官前往统领管束。忙时耕作,闲时操练,反正又不要一钱军饷,还能巩固定戎防务,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定戎这边一片热络,那东京简直就是炸开锅了。自打“详议司”这个可以讨论祖宗家法的机构成立后,没一天不生事。人事任命,大臣们要争,要吵,制度改良,那就更不消说了。
通过金军两次南侵,赵桓也开始渐渐明白。如果继续照这身旧衣裳穿下去,早晚有一天得赤条条光着腚。于是设立这个“详议司”,其目的,便是检讨原有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对策。不过,这位年轻皇帝似乎高看了自己的力量,又低估了大臣的反弹。
种师道去世之前,曾有遗言,建议皇帝退守关中,选用良臣代守东京。当时他没在意,现在想起来,如果早听忠臣之见,哪用得着在东京城里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因此,便把种师道生前这个建议提到“详议司”,要求大臣们讨论是否可行。
结果除了徐绍、何栗、折彦质之外,所有大臣几乎都表示反对。说东京是帝阙所在,天子若弃京师,必将引起天下震惊,甚至动摇国本。这是取祸之道,万万不能行。
这条议不通,他又授意黄潜善提出一件。金人两次来攻,朝廷皆沿用祖宗家法,以文臣领兵,结果一败再败,如范至虚,李回等人,皆书生辈,并不知兵。今天局势更加复杂凶险,是不是权宜变通一下,遇战事,这指挥统辖之权,还是由武臣把持?
这一条境遇倒好些,详议司十二名大臣,有五人赞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把握大政方针,司仪行政,教化人心,这是文臣所长。排兵布阵,攻城掠地,这是武臣之专。眼下局势如此,必须变通一些。
可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只不过托辞都是那老一套。什么“祖宗家法”,什么“武臣掌枢要,知机密,于国不利”,要不然就是搬出赵匡胤来。让皇帝好生头疼。
禁中,讲武殿前的校阅广场。赵桓耷拉着脑袋,背负着双手,缓缓前行。枢密使徐绍就跟在他身后,不紧不慢地走着,一边数着官家从中书省出来,已经叹了五次气。也难怪,详议司开办这么久,出的结果仅仅是几桩人事任命而已。大的政策上,一无所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