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1/4)
句诗还真不是乱写的,道君皇帝虽年过四十,但仍旧风流倜傥,气宇轩昂,所谓“举殇白目向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正是说的他这种人。
蔡攸见官家脸带不快之色,一个战栗,赶紧说道:“臣遵旨!只是……那大名乡勇,虽然善战,但此番离开桑梓,客军作战,想必难处不少。待遇极低,装备又差,是不是……”
旁边蔡绦听到,正想插话,却听官家问道:“乡勇营目前何种待遇?”
“回陛下,按厢军待遇减半,武器装备全部自理,伤亡无抚恤……”
蔡攸话没说完,蔡绦突然插话道:“既是乡勇,待遇自然不可能和官军相比,否则朝廷用他作甚?”
“话虽如此,但乡勇营目前却是在替官军干活,即便不能与官军同等,至少也在武器装备方面给予支持才是。”蔡攸盯着弟弟,加重语气说道。
蔡绦还想搅浑水,赵佶却已不耐,当初蔡攸提前允许地方招募乡勇抵御贼寇,只有一条最打动他,那就是可以省钱,因官军出征,耗费甚巨。乡勇营一来军饷少,二来又不用伤亡抚恤,朝廷几乎是只管吃。想到这此,便说道:“约之所言甚是,若和官军待遇同等,那朕还用乡勇作甚?”
蔡攸还想再说什么,见官家已经不耐,只得暗叹一声,这番苦也,徐卫这一去,结果显而易见,招募乡勇剿灭贼寇的策略怕是要被父亲兄弟给搅黄了,这可如何是好?
大名安抚使司的军令几天以后便传到夏津,催促徐卫立即起程,赴山东助战。随同军令而来的,还有徐胜的一封亲笔信。当他在大名府得知朝廷派遣靖绥乡勇营赴山东助战的消息后,大为震惊。徐卫的乡勇营,兵不满千,如何敌得住万余贼寇?即便只是协助张知府作战,从大名府至袭庆府,必经齐兖两州,这两处,正是匪患最重之地。乡勇营绝不可能安然通过,与张知府会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