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红岸之四(2/3)
研究发现:为了使宇宙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我们的电波信号,我们的发射功率应该与一颗中等恒星的辐射功率相当。
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卡达谢夫曾建议,可以根据宇宙中不同文明用于通讯的能量,来对它们分级。
他将想象中的文明分为I、II、III三种类型:I型文明能够调集与地球整个输出功率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当时他的估计,地球的功率输出约为1015~1016瓦。
II型文明能够把相当于一颗典型恒星的输出功率——1026瓦用于通讯。
III型文明用于通讯的功率达1036瓦,约等于整个星系的功率输出。
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为型——连I型都未达到,而红岸的发射功率又仅仅是地球能调集的输出功率的千万分之一,这一声呼唤,就像万里长空中的一只蚊子在嗡嗡叫,不会有谁听见的!”
“可如果那个苏联人所设想的II型和III型文明真的存在,我们应该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
“红岸运行的二十多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听到。”
“是,想到红岸和SETI,会不会这一切努力最后证明了一件事:宇宙中真的只在地球上有智慧生命?”
叶文洁轻轻叹息一声,“从理论上讲,这可能是一件永远没有结论的事,但从感觉上,我,还有每一个经历过红岸的人,都认同这点了。”
“红岸项目被撤销真的很可惜,既然建了,就应该运作下去,这是一项真正伟大的事业啊!”
“红岸是逐渐衰落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还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造,主要是升级了发射和监听部分的计算机系统,发射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监听系统引进了两台IBM中型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很多,能同时监听四万个频道。
但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人们也清楚了外星文明探索的难度,上级对红岸工程渐渐失去了兴趣。
最先看到的变化是基地的密级降低了,当时普遍认为红岸如此高的保密级别是小题大做,基地警卫兵力由一个连减少到一个班,再到后来,只剩下一个五人保卫组了。
也是在那次改造以后,红岸的编制虽然仍在二炮,科研管理却移交到中科院天文所,于是承担了一些与外星文明搜索没有关系的研究项目。”
“您的很多成果就是在那时做出的。”
“红岸系统最初是承担了一些射电天文观测项目,那时它是国内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后来,随着其他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的建立,红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太阳电磁活动的观测和分析上,为此还加装了一台太阳望远镜,我们建立的太阳电磁活动数学模型当时在那个领域是领先的,也有了许多实际应用。
有了后来的这些研究和成果,红岸的巨额投资总算是有了一点点回报。
其实这一切有相当部分要归功于雷政委,当然他是有个人目的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