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2/3)
军火实验场,大概算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不幸的地方了。这片土地上在每天轰轰隆隆的响声里,已经被各种试验里的热武器,烧得发了黑。
“哎,我们没有足够的钢材,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原料,我看这热兵器,伏波短时间里你就不必指望了!”
赵伏波看着一门因为使用了火绵发射药,打出八百米距离的火炮发傻。因为那使用青铜铸造,并经过冷挤压的炮管,依然在火绵强大的作用下开裂了。
好在是远距离开炮,这次爆炸并没有伤到什么人。可好不容易经历了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后膛装药的火炮就这样成了废铁。
虽然如此,但那开花炮弹在赵伏波眼里,实在是够厉害。
使用圆椎形的炮弹,火绵发射药轻松的把炮弹射出去八百米远的距离,猛烈的爆炸把地下炸成了一个深坑。立在那儿的草人,都被弹片打得缺胳膊少腿。
对于热兵器无论马丁还是赵伏波,在火绵从实验室里被制造出来后,他们都寄予了足够大的希望。马丁也在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制造、实验,但这个时代的技术尤其是冶炼和金属加工的能力,实在不适宜制造这种使用火绵的大炮。
使用火药的大炮,这时马丁却已经想到了一种新型的武器,取代了射程不过二-三百米左右的火炮。结果那种火炮因此成了鸡肋,而不得不扔进了技术库里去睡大觉。
尽管热兵器的研究陷入到了某种停顿里,或者只有等那些正在学习“数理化”的孩子们,足够大也足够多时,才有可能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伏波麾下的大宋羽林军的装备就没有改变。
现在大宋羽林军的装备,因为连续三个月的研究与更新,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得益于他们所在的地方,以及本地的环境。
首先我们说说普通大宋羽林军使用的武器,骑兵们装备的长矛。现在大宋羽林军已经告别了阿拉伯式的长矛,他们装备的是类似穆克的龙牙锯那样的槊。
马丁使用油蒸煮木料的办法,使用风车来风干的手段,改进了制造槊杆的工艺。使原本的三年成槊,发展到了现在的不过是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进程。
这种新的武器被称为“中华槊”。
原先缠槊杆的麻布,也换成了马丁现在织出来的玻璃丝布。它的重量降低,强度、弹性与韧性更好,也更受每天都要端着白蜡杆练枪法的士兵们喜欢。
大枪的枪头,则是两片被铆钉连接在一起的三角形普通钢片,在边缘处夹紧,带有细锯齿的镔铁锋刃。那锋刃的模样,与我们今天的钢锯条多少有些相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