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节(1/2)
忠又说道,“老奴觉得这件事对咱们不见得是坏事。有消息说张问是给魏公公设了一个局……”
方敏中脱口道:“什么局?”
“说是建虏要打京师,张问上了份折子,布呈方略,要防范建虏劫掠京师,皇上也同意了张问的方略。但是朝廷兵饷两缺,魏公公和内阁没有及时布置,京师即遭兵祸。到时候一旦建虏来袭,京师周围的皇庄、勋亲贵族的庄园、京师百姓的性命财产,必遭大难,那时候问起责任来,恐怕魏公难逃其罪,就算不会被治罪,人心向背也一目明了!张问现在又和司礼监王公公打成一片,这往后,不定真就发达了。”
方敏中沉吟道:“张问毕竟资历不够,暂时恐怕难以成大气……”
俞忠急道:“老爷您得这么想,您虽然在魏公门下,可您在他们那里有多少位置呢?而张问虽然势力比不上魏公,可他现在正缺人手,老爷这时和张问成了亲戚,只要暗下表态站位,这不是天大的机会么?要是皇上不下旨促成这门喜事,老爷您可不敢这么就和张问联系上,这叫因祸得福,都是机缘!”
俞忠对方敏中的前程十分在意,因为他跟了方敏中,当然想着他能平步青云。这种事古今同理,无论在什么朝代,下边的人,谁不盼着自家老大厉害起来,跟着风光?
见方敏中沉吟不已,俞忠笑了笑,已经找到了劝服方敏中的法子,他低声道:“张问几乎是白手起家,不到十年时间就爬上了高位,这样的人心里明白的紧,什么事儿不得最先考虑自己的前程和好处?老爷这时候投过去,张问为了保持关系,对小姐可能也会敬重一些……况且魏公对老爷又没多大的恩惠,转投他门有何不可?”
这个道理一说,方敏中还真就动心了,方敏中实在还是一个重亲情的人,无时不为儿女们作想。俞忠说的还真是那么个理儿,方敏中如果和张问站同一阵线,双方有了共同阵营,张问肯定会对方敏中的女儿好一些。
所以说,上层社会特别讲究门当户对,是有一定原因的。只有两家有共同利益合作,有所制约,才能最稳定地保持夫妻关系,不为感情,为利益也得维持关系不是。要是一个当官的娶了个平头百姓,他怕什么,厌烦的时候找个理由一纸休书你又能如何?
方敏中看着俞忠,怔怔道:“这么说还真是那么个理儿,皇上下旨让老夫把素宛嫁到张家,老夫有什么办法?现在成了亲戚,没法子的事,投到张问门下也情有可原,谁不愿意有亲戚关系的人是敌人不是。”
俞忠笑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老奴才说,这事儿不定是坏事。只要咱们和张问达成共识,对二小姐也有好处啊。”
方敏中思量妥当,事不宜迟,便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俞忠,让他在送亲过去时把信给张问。
因为不是原配婚娶,礼仪规格十分简单,不过张家是派了花轿过来接人,方家也派了人送亲。把轿子送过去,拜堂什么的过场自然没有,酒席也只是招待女家来的一些人,并未宴请同僚亲朋好友那些。基本上这样的喜事对女孩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所以但凡正经人家的女儿,除非是对方实在大富大贵,基本不愿意嫁作妾室。对于女人来说,成亲是人生大事,没有了那些喜庆规格,自然非常委屈。
张问今日也穿了喜庆的衣服,就是他的官袍,三品官的官袍本来就是红色的,这身衣服穿上再合适不过了。百姓家娶亲时,新郎官虽然是百姓,也可以穿九品官服,可见在大明朝官服才是男人最牛比的服装。
俞忠趁送亲过来拜会张问的时候,便将方敏中的信塞到了张问的手里。张问应酬罢,寻了个机会打开信纸一看,落款是方敏中,大致浏览了一遍内容,大概就是要投奔自己的意思。
方敏中今天这一出,张问倒是没有意料到,这时才寻思,这方敏中虽然只是个六品官,不过应该还是有点人脉。据张问所知,方敏中那个主事负责的是度支之事,这在中下层京官里,可是个肥职。有些京官因为在清水衙门里,又或是本职务捞油水的机会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凡有油水的职位,谁不盯着?没点门路想坐上去,好像有点困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