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2/2)
通过输粮、输米或纳粮米及其他军用物资领取盐引到盐场支盐经销的方式,来解决边疆驻军的吃、穿、用,从而巩固边防。这种办法在那个时代是行之有效的,一时朝臣称快,上疏歌颂党国:坻京露积,士饱马腾,无枵腹之忧也,胡马不窥于长城,无蹂躏之扰也。
歌颂完了,对商人长途跋涉的艰难却只字不提。因为那个时候官僚的解构和现在不一样,不是一个利益圈子的人。掌握权力的官员谁管你商人如何,兵强马壮国家强盛他们就满意了。
但任何制度都有时效性,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大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法子行不通了,连续出现了几次盐引拥堵,明朝爆发经济危机。商人们不愿意长途跋涉去送粮,盐引销不出去。前期朝中大臣采取了好几种手段疏通,缓解了经济危机。
但是有危机就会呼唤改革,弘治年间,叶淇出任户部尚书之后,大刀阔斧,全国改革,实行“开中折色”。
开中折色,其实就是拿银子去买盐引。
改革得到了全国官吏的拥护,一时又是歌颂党国:体恤民众,官民称快。因为这时候的掌握权力的官员,成分已经变了,与大商贾大地主有了利益的交集,当然就要体恤商人长途运粮的痛苦了。
其实那两种开中制度就一句话:开中纳米,给镇守边关的将士送粮食,换盐引;开中折色,给朝廷送银子,换盐引。
两种制度前后能够推行,都是因为得到了文官们的支持,不然就免谈吧。改革谈何容易,大多数改革都是哄老百姓,主要看手里有权的人,站在什么利益立场,古今同理。
张问听罢陈安上的牢骚,笑道:“上边要改,自然有要改的道理。”
段三湖畔
陈安上用公鸭叫的声音说朝廷要浙江盐课改回洪武年使用的“开中纳米”,大为不解,便向张问请教。
张问说上边要改自然有要改的理由,作为敷衍,心道陈安上虽然长得丑点,可也是进士出身,哪有一点都看不明白的?不知这拔毛猴子是在装傻,还是考老子。
陈安上道:“要改为什么独独让咱们浙江改?这法子能不能管用还另说,能改得过来么?”
张问喃喃说道:“东北边一个叫野猪皮的人拥兵数万造反,朝廷欲大举用兵,奈何国库空虚。这上边不也说了吗,首辅方阁老从各部调出五十万两作军费,欲筹足一百万两发往辽东,供川云新军用度,又请旨皇上开内帑补足,可内帑也不充裕不是。咱们浙江历来是大明粮仓,当此大敌关头,对平乱作出点贡献是应该的。”
陈安上为难道:“理是这个理,但是私盐从来是屡禁不止,一旦实行开中纳米,定会导致盐引拥堵,盐价上扬,在暴利之下,贩卖私盐更是趋之若鹜,禁之不禁,如之奈何?”
张问点点头,在面前的纸上画个圈,问道:“户部有人下来监察改盐吗?”
“浙江清吏司户部郎中杨大人已到浙江,监察浙江输粮,浙江清吏司另有户部主事王化贞调到杭州……另外左大人升浙江道监察御史,也到了杭州。”
张问一边听,一边在纸上画圈,一共画了三个圈,又问道:“熊廷弼熊大人也来杭州了吗?”
陈安上惊讶道:“大人真是不出书斋,便知天下事!熊大人由南直隶调改杭州学道,也从京城到杭州了。”
张问又画了半个圈,放下毛笔,站了起来。陈安上忙去看纸上的圈圈,不知所然,张问回头道:“陈大人要是真对这个有兴趣,就三个半圈……不对,”张问又返回身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