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节(1/2)
和江东的关系,一直曲意讨好石青,希望软化对方立场。只因为下意识里,他不敢面对与石青为敌的现实。眼下却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必须面对这个敌人了。因为他是大晋朝廷的驸马都尉,他的妻子是司马氏家女儿。还因为荀氏是世族高门之一,世族高门正是石青最为鄙夷的对象。无论哪个身份,都不容他倒向石青。
“行义兄,小弟这就回转邺城,尽早把消息传回江东。临别之际,不知行义兄有何教我?”该来的总归要来,荀羡稳住心神,开口向戴施请教。
这段时间,戴施翻来覆去想了许多,虽然说不上胸有成竹却也不像荀羡那般慌乱。听见询问,遂镇定地回道:“令则兄。某个观之,石青诈降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中原四战之地,无险可依。若不归降朝廷,邺城将同时承受荆、扬、幽、并、凉等数州施加的压力,局面不可谓不凶险。此是无奈之一。石青崛起过速,除青兖数万新义军矢志追随之外,其他如关中、邺城、襄国、幽州军离心离德,只能共富贵,未必能共患难,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盖因于此。石青显然认识到这些,所以打算尽快整合中原各部势力,襄国整编就是为此。归降朝廷就是为了不受干扰地进行内部整合。此是无奈之二。中原历经战火,穷疲困顿,自冉闵始,邺城、襄国各仓禀已然空乏,石青以难民、流民起家,以草民为根基,挟民心以令中原,他若不能保证黎庶果腹之粮,则根基自溃。春夏之交,与燕军、豫州军、并州军大战一场,邺城下辖之地受损严重,有无数灾民需要赈济,而赈济需要的麦粟唯有江东能够供给。是以,石青必须归降以求取粮秣。此是其无奈之三。”
戴施分析的头头是道,荀羡仿佛醍醐灌顶如梦初醒。这时他不再急着走了,安身在戴施房中坐下,一边啧啧赞叹,一边恳声求教:“行义金玉良言,小弟受教了。依行义之见,江东该当如何应对?是否应该拒不认可邺城归降,厉兵秣马,集荆、扬、幽等四方王师共讨之,并断绝边墟营生,禁止江东麦粟运往中原?”
“朝廷若依令则兄所言为之,石青必败,中原也将因此重陷混乱,拥兵自立者多不胜数。这会给朝廷一统天下带来很多麻烦……”
想到中原生灵再度涂炭的可能,戴施心中不忍,便顿了顿,口风一转道:“小弟以为我等既已识破石青用心,该当将计就计方为上策。不知道令则兄是否发现,石青的诈降计有一个极大的破绽,若是利用得好,当可弄假成真,朝廷不费吹灰之理就能真正收复中原。”
“哦?竟有此事?”
荀羡闻言精神一振,当下也顾不得颜面,抱拳作揖道:“行义兄,小弟愚钝,竟是不知石青有何破绽,恳请行义兄快快为小弟解惑。”
“嘿嘿……。这个破绽就是石青本人。”
戴施嘿嘿一笑,能让当朝驸马、高门子弟如此拜服,即便他性子再是沉稳,还是忍不住有了三分得意。“令则兄不知注意到没有,石青似乎私欲极重,不愿分权他人。以至于中原数百万生民,几十万将士,无数文武大臣,竟无一声望能与之稍稍并肩者,皆泯然如众人。这等情况下,只要朝廷能控制住石青,就等于收复了中原。再无其他人能独力担当重任。”
“控制石青?这怎么可能!”荀羡困惑不解。
“有何不可?石青是朝廷臣子,如今正有求于江东,这等形势下,还不可能吗……。”戴施双目幽光闪烁,轻笑道:“……所需者,不过一妙计耳。只要朝廷能找个好借口,想法把石青逛到江东,那时,嘿嘿……任他再是厉害,也只是砧板上的一块鱼肉。”
“咦——”
荀羡长长吸了口气,他感觉心脏蹦得太过厉害,若不吸口气稳稳神,似乎就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一般。半个时辰前,他绝不会认为有把石青逛到江东去的可能,现在不一样了,戴施已将石青的软肋剖白的一清二楚,只要以此相要挟,想法把石青逛到江东似乎不再是不可能之事了。毕竟,石青蒙在鼓里,不知道诈降计被识破,而且此人胆气十足,只要存下建康不会贸然下手的侥幸,必定敢于前往江东。
想到石青被软禁在建康,朝廷以他的名义向邺城发号司令、收回对中原的管治等诸般前景,荀羡体内如沸,激动得难以自己。
“行义兄实乃社稷干成,国之良谋。此事若成,小弟必定上禀朝廷,为行义兄请功。”荀羡肃然站起,恭恭敬敬地向戴施揖手行礼。
戴施反倒越发沉稳了,从容还礼道:“身为大晋子民,此份内之事,戴施义不容辞,何须令则兄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