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1/2)
听交代,没有其他心思的模样。
石青嘘了口气,一扬手道:“诸位!出发吧,石某静候诸位大捷归来。”
三人躬身行礼,登上最后几艘渡船。
早已张满帆的船只起锚北上,离开渡口,渐渐湮没到夜色之中,没多久,河面上恢复了平静,空荡荡的再见不到一点帆影。
直到这时,石青才发现一个问题:所有的船只都被征用,他没法回转河西了。
“石帅稍安勿躁,两个时辰后,渡船就会返回,想来不会误事。”王猛瞧见石青窘相,微笑着宽慰他。
“也罢。石某原本有意向皇上禀奏此间战事,趁此时机,正好借用景略兄大才帮忙润色。”石青无奈苦笑,与王猛一道回返东枋城。
在帐中坐定,王猛送上笔墨纸砚,石青拈笔在手,迟疑了一下,又还给王猛,说道:“有高才在此,石某还是藏拙,劳烦景略兄代笔吧。”
石青倒是认识繁体字,只是书写有些拿不出手。王猛似乎有所预料,也不客气,说了声:“王猛愿尽微薄之力。”便接过笔,目注石青,等他示下。
石青负手沉吟,思索着说道:“景略兄,你这样写,一,将这几日战事作一简略介绍,附加说明各方伤损数目;二,将我方后续应对策略如实禀报,并对战局作出预估;三,提醒皇上注意北方慕容鲜卑的动向,请求皇上善待乞活,以稳定大局。”
石青说得第三条的时候,王猛手中毛笔一顿,僵在半空。他嘴唇动了动,想谏劝些什么,被石青摆手阻止了。
叹了口气,石青无奈地说道:“尽人事,听天命罢了。景略兄写上这一条吧,不然,石某心中难安。”
听石青这般说辞,王猛心中一宽,当下笔走龙蛇,一篇洋洋洒洒的疏奏一挥而就。写罢搁笔,王猛捧起疏奏,吹了吹墨迹,然后递给石青。
石青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确认没有疏漏后,唤来左敬亭道:“敬亭!石某有意让你去趟邺城,一是向皇上禀告近期战事;二是打探一下朝中动向;此事非同小可,只有你去,石某才会放心。”
左敬亭应声称是,石青叮嘱道:“此行你多带些人手,一路之上,多加小心。见过皇上后,不要急于回来,去见见李总帅以及孙威、刘群、郎闿等与某相熟的将军、大人,他们说了什么,你需记牢,回来说给石某知道。”
左敬亭用心记下石青的交代,随后叫上十名亲卫陪伴,启程北上。
军中战马紧张,兼且左敬亭的骑术是没有马镫就不敢放马驰骋的那一类,因此,此次北上,他们一行没有备马,只靠一双大脚丫子急赶。
邺城距离东枋城不远,不过两百来里,左敬亭紧赶慢赶,赶在第二天关城门前抵达邺城。这种时辰,想求见李闵那是千难万难。
左敬亭早有主意,他知道邺城之中,与石青关系最好的就是卫戍将军孙威,当下径直转向城防军大营,一来是请孙威帮忙请见李闵,二来也是去那找个暂时的安身之地。
见到孙威后,孙威告诉左敬亭:皇上不在邺城。皇上御驾亲征,和李总帅的乞活军一道征伐滏口去了。
石渎距离邺城不过五六十里,张贺度的两三万新军像钉子一般扎在邺城腹心。李闵、李农早有心拿下,只是石渎三堡连环,易守难攻,很难迅速攻取;两人筹思良久,意欲以围代攻,派遣禁军四面合围,困死张贺度;令两人为难的是,石渎西北不远的滏口,另有张氏宗亲张沈的一支大军,虎视眈眈,与张贺度联合呼应。在这种态势下,一旦围困石渎的禁军稍有懈怠,别说攻取石渎,说不定反被张贺度、张沈所乘,内外夹击大败亏损呢。
鉴于此,李闵、李农决定,先拨出滏口的张沈对付石渎的张贺度。
永和五年闰一月二十一,得知氐、羌淇河大战,邺城暂无后顾之忧后,李闵会同乞活军,集兵五万,亲征滏口。李闵长子李智坐镇邺城,大小事物由韦膄、刘群协助署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