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节(1/4)
的诡异,也不知道是高兴好,还是悲哀好。远东的俄国境内,道路条件之艰难,恐怕不是中国人的汽车可以畅通无阻的吧?要是再下上一点雨,马车都难以行进的道路,汽车能顺利通行么?
“难道我真的要为国家已经落后感到庆幸?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么?”连年坎普夫的脸上露出了万般无奈的苦笑。
“咚!咚!”远处的山头上响起了密集的炮击声,望远镜里头的山头上火光冲天。看见这一幕,连年坎普夫的脸色越发的严峻了,前后不过一个小时的功夫,由大量汽车牵引的炮兵,已经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开始密集射击了。
……
中俄战争结束八年了,这八年来沈从云一直在为一战的来临做准备,尽管沈从云还没有确定是否参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一直强大的军队永远是最有效的威慑力量。
东北的汽车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年产汽车五万辆的规模,相应的石油工业,这些年在犹太人大量的资金流入后,油田规模不断扩大,即便是参战,石油储备已经能够应付五年之需。
全国的军需储备,已经能够支撑起一个月内装备起两百个步兵师的需求,沈从云做好了一旦加入同盟国,半年歼灭远东五十万俄军的准备。
沈从云内心深处是倾向于与德国结盟的,这一点是源自与对历史的提前了解。有几个问题是沈从云一直非常顾忌的,俄国辽阔的疆域意味着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进入俄国境内作战,很容易形成一个长期消耗战的局面,这一点绝对不是沈从云想看见的。还有一点顾忌是美国,美国人最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假如中国参战的话,时机很难决断,一旦参战就要在美国人还没能反应过来之前,迫使俄国投降。
还有一个选择是加入协约国,这个选择无疑比较容易操作,风险也小,但是获得的利益也非常的小。作为沈从云来说,假如加入协约国,最多投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在西线最危机的时候出点小力气就是到顶了。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战后的分赃估计就没中国多少事情了。沈从云处在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