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节(1/3)
天津广东会馆内,忙碌了几天,足足写了几万字的孙先生,整理好这几天辛苦的结果,仔细的拿针线按照次序将稿子都装订好。
“逸仙,你这都忙着写的什么?又是一夜没睡吧?”陆皓东笑着进来,伸着懒腰打着哈欠,一副刚睡醒的样子。
“没什么,就是对比了一下立宪维新跟废除帝制的优缺点。中国人的头上习惯有天子的时间太长了,不彻底的砸烂帝制,还会有新的皇帝。”孙先生悠悠长叹道。
这话如果让沈从云听见了,肯定会感慨道:“振聋发聩!”
不过这份文稿摆在沈从云的桌面上时,沈从云却没有时间去看,也不需要看。立宪和民主,孰优孰劣,沈从云在过去的历史书上看的很清楚了。
沈从云只是拿起笔来,在孙先生送来的文稿上写下了一行字道:“试目以待!”便原样送了回去。
和谈开始了,伊藤博文昂首挺胸的走上谈判桌,心中无限悲愤与忐忑。战前的伊藤内阁,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发动甲午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本来是一招相当高明的棋,战争初期的连连胜利,似乎也印证了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通过战争能谋求的利益也许超乎预计也未可知。所以,在张荫衡、邵有廉到达广岛后,伊藤以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
谁曾想战局即将全面胜利之际,一直以来虽然也很重视,但是重视不足的沈从云和他的新军突然冒了出来,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日军的胜利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绽放出五彩的颜色后,瞬间破灭了。
收到国内的电报,张荫衡和邵有廉也收拾收拾回国了,早知道就跟他们谈就是了,何必贪多呢?
眼下,和谈是伊藤内阁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能在谈判桌上,获得足够的利益,这样还是能消除国人的不满,帝国还是能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正如朝日新闻上写的那样,“在消灭清军大量有生力量后,考虑到补给线过长,在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后,皇军做战略转进,以期再战。”
另外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是,英美俄三国对日本的支持,准确的说是怂恿。英国人的目标是利用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发展,稳固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美国人,则希望中国全面的开放,俄国人就别提了,就是要日本摆出一副大打特打的架势,他们好从中渔利。
从另一个门进来的是李鸿章和奕忻,这两位主要谈判代表,内心也是非常的不安和忐忑。李鸿章还好一点,他担心的是谈判桌上万一嘴巴不严实,卖的太多,一世英名就此尽毁,北洋恐怕也要易手他人了。同时慈禧强烈的求和欲望,使得李鸿章左右为难,有点夹缝中求声生存的味道。
东山再起的奕忻,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态。宦海沉浮多年,这位当初差点继承了大统的恭亲王,实在是太清楚颐和园里面哪位的手段了。如今的奕忻,当真是进也忧,退也忧,丝毫都没有因为重新出山而乐的心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