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节(2/2)
川上操六和中牟田仓之助齐齐露出肃然之色。
北京!紫禁城,南书房。
光绪皇帝也是一夜没睡了,熬的通红眼睛依旧趴在案前,翁同龢轻轻的走进来的时候,光绪警觉的发现了,连忙起身道:“老师来的正好,军机处那边议的怎么样了?”
“吵吵了一夜,总算是拿出一个临时的方案来,著李鸿章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积雄师,……沿海各督抚速集大军整饬戎行,如日军进犯,以迎头痛击,悉数歼除。”翁同龢这番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李鸿章赶紧的调集大军,迅速在平壤一线集结,然后挥师南下,海军则集结在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在朝清军,并确保京师的安全。
这一临时的建议,比起日本人战前就制定好的作战计划来说,根本就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日本的作战大方针如下,力求主力在山海关附近登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主力决战,然后夺取北京。在这一方针的制导下,具体作战计划如下:首先派陆军第五师团进占朝鲜,钳制击败清军,海军则以联合舰队击破北洋舰队,掌握制海权。如,海军胜,则主力登陆山海关,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军不胜不败,则以陆军占据整个朝鲜。如海军败,则全力尽力援助朝鲜日军,主力留日确保本土。
可见,日本人这个计划也是麻杆打狼两头怕!日本毕竟是小国,面对清朝这个庞然大物,还是有点心虚。
第三章北洋溃败
日本人是抱着dǔ • bó的心理来进行这一场战争,准确的说,是中华上国千年的积威让日本政府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惧。不过历史上自甲午之后,这种畏惧心理荡然无存。
宣战之后,8月上旬,清军在平壤集结了一万四千余人,兵力上暂时处于一个优势的短暂期。光绪皇帝连续下令,让李鸿章命令部队南下,李鸿章担心兵力不足,再三迁延,致使前敌清军各部,既不能南下,有没据险而守,摆开防御的态势。每天只是“置酒高会”,最多是监督朝鲜民工在平壤之外修筑了堡垒,等日军来攻。8月下旬,逃到平壤的叶志超谎报军情,李鸿章居然也相信了,败军之将逃跑将军还成了全军统帅,也算是创造世界战争世上的一个笑话。
水师方面,李鸿章一贯视为禁脔的北洋水师,在李鸿章自保的基调下,只是在渤海湾内游弋,没有主动寻敌作战。搞的日本联合舰队想找北洋水师拼命都没机会。耗费了大量国帑的北洋水师的不作为,立刻招致朝野上下的攻击,8月26日,光绪下令将丁汝昌革职,但仍“带罪自效”。李鸿章上奏为丁汝昌辩护,提出了“保船制敌”,强调“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建议放弃制海权,游弋与渤海湾内,做“猛虎在山之势”。这样一个狗屁战略,居然也能通过,创造了历史上的又一大笑话。试想一战之时,德国海军为夺取制海权,面对两倍于自己的英国海军还冒险主动出击。
得知平壤方面集结了大量清军后,日本大本营决定,不等联合舰队歼灭北洋水师,先在朝鲜发动攻势,平壤战役打响了。
这时候的兵力对比是日军一万五千对清军一万四千余人,基本均势。
平壤战役开始后,在丰岛海面偷袭得手的日本联合舰队,更是积极的四处寻找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17日,大东沟海面,平壤陷落后的第二天。
上午10时30分左右,护送铭军刘盛休部的任务完成后,北洋水师主力正欲返航旅顺,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而来,丁汝昌下令舰队起锚迎战,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蒸汽战舰之间的大战爆发了。史称“黄海大战”又称“大东沟海战”。
实力对比,总吨位日本为四万余吨,北洋水师为三万四千余顿,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略占优势,且航速快,火炮多,速射炮多,攻击力是北洋水师的六倍。北洋水师拥有定远、镇远这两艘巨型战舰,重炮多,防护性能好。
定远舰飞桥上!
“汉纳根先生,日本舰队成单行鱼贯阵扑来,如何迎战?”丁汝昌放下望远镜,看了看身边的汉纳根和刘步蝉。
“日本人的新式战舰多,速射炮多在两侧,自然是这种阵型威力最大。我军主炮皆在舰首,当以定、镇两舰居中,成夹缝雁行阵迎敌,尽量发挥我战舰主炮的火力话,主动抢先提议。
汉纳根